□余冠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核心素养培育成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初中历史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历史思维的使命,教学改革活动势在必行。基于此,初中历史教学需要融入指向核心素养培育内容,调整教学内容与目标,切实提升历史教学效果。本文从初中历史教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策略,旨在为初中历史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全方位优化历史教学活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
基于新时代教育背景,新素养体系为基础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观念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以及家国情怀等内容,不仅是学生历史学习所具备的必备品格,还可以为其后续适应社会发展,实现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组成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此,深层次研究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历史教学,寻找可行的教学改革措施,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重构教学目标,聚焦核心素养维度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构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打破传统以知识目标为主的单一模式,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核心素养维度融入其中,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的三维目标体系,并突出核心素养的引领作用。例如,在讲授百家争鸣一课时,知识目标可设定为“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识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主张”;能力目标应聚焦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如“能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对比不同学派思想的异同并阐述其历史影响”。通过这样的目标设定,使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展开,确保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核心素养得到同步发展。
优化教学内容,搭建核心素养培育载体
第一,教师需要重视教材内容的整合,有效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并制作专题式的教学体系。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专题,有效整合不同朝代的历史政治制度与民族关系等内容,帮助学生从整体角度认识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脉络,培养学生的时空思维能力。第二,教师还可以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活动需要打破过去的限制,并关注现实,展望未来。教师能够结合社会的热点,不断引进历史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判断现实问题。例如,在教学有关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帮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具有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清晰认识历史和现实存在的联系,有效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并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第三,教师还可以深层次挖掘教材蕴含的情感素材,促进家国情怀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中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述林则徐、孙中山等历史人物事迹,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具有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感,积极投身到学习中。
创新教学方法,激活核心素养发展路径
在传统的历史教育活动中,灌输式教学法很难满足核心素养的培育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机会,拓展其核心素养发展途径。初中历史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把握学生认知特点,灵活使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知识学习中。第一,情境教学的开展可以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学习氛围,帮助其理解历史知识,并培养其历史思维与情感体验。教师能够播放历史纪录片并展示相关图片,创设相应情景。例如,在教学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时,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分别扮演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物,有效模拟戊戌变法的决策与失败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与失败原因,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与情感态度。第二,开展史料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证素养。是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与分析史料,鼓励学生在探究史料的过程中得到相关的历史结论。以上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史料分析与运用能力,并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加深对历史专业知识的认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核心素养培育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特征,不仅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还需要教师进行探索与创新。在初中历史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并把握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措施,使教学满足核心素养培育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主要从教学目标的调整、教学内容的优化等方向提出实践策略,旨在为初中历史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洁.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研究[J].求知导刊,2024,(35):20-22.DOI:10.14161/j.cnki.qzdk.2024.35.035.
[2]张悦.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与方法探究——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为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07):5-7.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附属南沙珠江学校,广东 广州5114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