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

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生产韧性提升机制与路径分析

□叶锋 孙士达

粮食安全是全球治理体系的核心议题,同时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极端气候频发、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失以及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粮食生产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明确指出,要“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战略内涵。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标志着我国生产力发展进入创新驱动、数字赋能与绿色低碳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也为粮食生产韧性的提升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如何借助新质生产力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的瓶颈、增强粮食体系的稳定性、适应性与恢复力,是急需研究的重要议题。

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生产韧性提升的机制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以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在农业领域,这一理念通过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和数字技术等前沿突破,推动农业生产从要素依赖向创新驱动跃迁,为构建高韧性粮食系统提供根本支撑。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要素—制度”三个维度协同发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系统能力升级。各维度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又相互配合,构成了粮食生产韧性提升的内在逻辑链条。

第一,技术支撑力是核心动力。生物育种推动作物品种的持续更新,智慧农业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智能农机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使农业生产方式逐步从由经验依赖转向精准化和智能化发展。这不仅提升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率,也增强了系统应对极端气候和病虫害的能力,为粮食生产的稳定与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第二,要素整合能力决定了资源能否高效利用。发展农业的新质生产力,是通过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要素实现创新型组合。比如借助数字平台,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信息之间能够进行优化整合,助推农业生产模式由碎片化向规模化转型;农业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区块链的应用打破了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壁垒,增强了要素配置的透明度、环节联通性和信息可信度,从而推动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此逐渐壮大,进而实现粮食生产适应性和恢复力的提升。

第三,制度协同为农业产业组织化和抗风险提供保障。新质生产力不仅依赖技术和要素,还需要制度创新。农业保险、订单农业模式、粮食期货市场能够降低农户的经营风险,进一步稳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供价格预期和风险对冲,保证农户和企业在面对市场波动或自然灾害时具备更强的抵抗能力。同时,合作社、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持续深化,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组织化与市场化方向迈进,从而全面强化粮食系统的治理水平与整体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生产韧性提升的路径

第一,完善财政与金融支持机制。新质生产力要真正落地到粮食生产中,往往需要很大的投入,而且见效时间比较长,像智能农机、信息平台、生物育种、绿色农资这些方面,单靠一个农户或者一家新型经营主体,很难扛得住。江西应该加大财政引导作用,可以专门设立一些专项资金,支持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好地科研成果拿到田间地头去做示范推广,同时把绿色生产技术尽快普及开来。另外,金融机构也得跟上步伐,开发出更贴合农业需求的信贷产品,比如数字农业贷款、绿色贷款、周期更长利息更低的贷款,还有覆盖面更广的政策性保险。这样一来,既能减轻农户和企业的资金压力,也能让他们敢于尝试和应用新质生产方式。财政和金融两方面同时发力,才能把推广新质生产力的动力真正持续下去。

第二,推动多主体协同参与。构建多主体协同机制,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生产领域的系统化落地。其中,政府应发挥引导与调控作用,加强公共服务与监督职责;在科研机构方面,要聚焦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与市场拓展发挥带动作用,而合作社与农户作为生产实践的主体,是创新技术落地的关键基础。可积极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平台,以问题为导向,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和大规模推广应用。同时,针对当前农户参与度不足、难以从技术扩散中获益的问题,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如通过订单农业、产销衔接和收益共享等方式,切实提高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多主体协同参与的良好格局。

第三,推进数字化治理与数据开放共享。针对当前农业数据存在的碎片化、标准不一、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推进数字化治理和数据共享开放,是将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入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为此,应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整合耕地资源、气象信息、农机调度、市场行情等多源数据,实现部门、层级之间的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高度重视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各企业共同参与、社会广泛监督的多元治理格局。此外,鼓励大数据、人工智能、遥感等新技术在粮食生产各环节的应用,实现从趋势预测到精准管理,再到灾害应急的精准匹配,为农户和政府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提升数字化水平和效率,进而实现粮食生产体系的智能化水平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提高。

[本文系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江西省粮食生产韧性提升的机制与路径研究”,编号:25YJ20]

(作者单位:叶锋,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孙士达,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330045)

2025-10-23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81658.html 1 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生产韧性提升机制与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