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霞
前言: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腹地,拥有独特地形地貌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低空经济也成为贵州地区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当前,低空经济发展涉及低空空域管理、航空器运行安全以及地面保障等多重环节,贵州地区地形条件的复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安全风险,因此如何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成为推动贵州低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对地区产业转型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贵州低空经济发展中的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
跨部门监管协同机制不健全,权责划分模糊。跨部门监管协同机制不健全、权责划分模糊是当前贵州低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风险问题,主要表现为低空经济所涉及的监管部门比较多,其中涵盖了民航、空管、应急、交通以及文旅等多个部门,但当前监管体系中并未形成协调一致的监管体系,各部门往往是按照自身职责制定监管规则,如民航部门往往将重点放在航空器适航管理层面,应急部门关注事故救援,空管部门聚焦于空域使用审批等,各部门之间并没有形成明确的职责界定,存在一定的监管交叉和空白,不利于防控集中风险。
低空飞行技术支撑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低空飞行技术支撑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贵州低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影响到其低空经济发展质量和潜力。从技术层面来看,贵州地区地形复杂,容易出现信号遮挡、无线电干扰等问题,并且低空飞行所使用的航空器定位系统也存在精度不足的情况,所以无法实现实时化的精准监测定位,飞行数据实时传输也存在薄弱之处,因此难以精准预警飞行风险。基础设施层面,存在低空起降点数量不足的情况,一部分地区的气象监测支撑不足,致使航空器起降缺乏足够气象数据支持,加剧了飞行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响应与救援机制不完善。贵州低空经济发展中,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存在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的情况,响应与救援机制并不完善。在实际中,贵州尚未针对低空经济发展制定应急事故专项处置预案,因此一旦产生航空器失联、迫降等突发问题容易出现难以应对的情况。在紧急救援层面,贵州地区的资源配置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如专业的救援力量往往集中于城市地区,一些偏远地区面临着设备短缺、人员专业性不足的问题,且救援部门和医疗与消防部门间未形成联动机制,在产生事故之后容易出现救援滞后的情况,影响到低空经济发展。
贵州低空经济发展中的风险防控体系构建的建议对策
优化协同监管机制,提升行业治理效能。贵州低空经济发展中,为实现风险的精准防控,要大力优化协同监管机制,以此强化行业治理效能。在实际中,首先要建立起省级低空经济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并且充分明确民航、空管、应急、交通、文旅等多个部门的权责,同时制定统一的低空经济项目安全责任体系,将低空航线审批、航空器备案以及飞行活动监管等多个环节纳入协同管理中,以此确保监督管理的规范性,有效防范其中安全风险。其次,多部门协同推进,监管阶段要积极搭建信息化监管平台,在平台中整合各部门监管数据,如气象数据、航空器飞行轨迹数据、旅游客流信息数据等,进而通过数据平台分析实现风险实时预警,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此强化风险防控效果,助推贵州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技术支撑应用,织密风险防控网络。强化技术支撑应用、织密风险防控网络是推动贵州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一环,所以需要从技术应用层面积极推广高精度北斗导航定位系统,从而强化航空器的控制精度,并且要依托抗干扰通信技术有效解决贵州由于地形问题所面临的信号遮挡问题,以此更加精准实现航空器控制,实现航空器飞行风险的精准化预警和有效干预。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要积极推动航空器起降点布局优化,此环节要深度整合城市以及偏远地区,通过合理布置起降点布局而确保航空器拥有良好飞行条件,为促进贵州低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支撑。
完善应急处置体系,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对于促进贵州低空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也是强化风险防控水平的重要一环。在实际中,贵州地区要积极构建“预案+资源+联动”三位一体应急管理体系。如贵州地区积极出台低空经济专项应急预案,尤其针对航空器失联问题、火灾问题以及迫降问题等不同紧急场景而采取紧急预案,此环节要充分明确各环节紧急响应责任、救援流程以及处置措施等。其次,积极推动救援资源配置的优化与完善,此环节要分别结合不同地区发展情况而组建专业化的低空救援队伍,如配备小型救援直升机、山地救援设备等,以此确保在产生紧急问题阶段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救援,强化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低空经济稳定发展。
结束语:
研究发现,贵州低空经济发展中,风险防控体系构建是其中重中之重,有助于保障低空经济发展的平稳性。论文研究中所提出的“协同监管+技术支撑+应急处置”这一思路框架体系有助于促进贵州低空经济的稳定发展,实现其中风险的精准防控。未来,可以聚焦智能监管技术嵌入协同、多灾种综合应急处置等方向寻求研究突破,进而为推动贵州低空经济发展风险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本文系中共六盘水市委重大调研课题:六盘水市发展低空经济的对策研究。]
(作者单位:中共六盘水市委党校,贵州 六盘水553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