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然而,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仍是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此同时,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能源体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绿色低碳转型。在此背景下,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与推进城乡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性进程形成了深刻的战略交汇。新型能源体系,以分布式、智能化、可再生为典型特征,为重构能源版图与城乡关系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探索如何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内嵌于城乡协调发展的脉络中,使其成为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与城乡共同富裕在基础支撑、机会创造和价值共享方面体现出内在统一性。要将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潜能转化为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的现实图景,需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构建起“能源赋能发展,发展促进共富”的良性循环。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五条路径着力:
第一,实施“绿色就业扩容”行动,将新能源产业优势切实转化为民生福祉。在产业布局上,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资源,在引进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等制造业时,将吸纳本地就业作为重要考量,针对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开展定向技能培训,建立“本地培养、本地就业”的良性机制。随着农村地区分布式光伏、风电等项目普及,运维需求显著增加,应支持成立本地化运维服务公司或合作社,并将其纳入乡村公益性岗位体系,为农民创造技术型、稳定的“家门口”就业机会。同时,鼓励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光伏+农业+旅游”等综合性示范项目,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多元就业空间,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二,推动“能源技术普惠”工程,补齐乡村现代化短板。此项工程旨在确保能源服务的公平可及,并以此激发乡村发展潜能。一方面,要强化能源基础设施的公平覆盖,可探索设立专项投资资金,按照“宜集中则集中、宜分布则分布”的原则,重点在电网延伸不经济的偏远村庄支持智能微电网、风光储一体化等独立供电系统建设,经济高效地解决用电“最后一公里”问题。另一方面,在实现稳定供电的基础上,应同步推动能源效益外溢,主动规划配套数字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项目,如在通电村庄部署5G基站、建设数字化教室和医疗站,以能源升级带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第三,创新绿色金融工具,破解乡村能源新业态资金瓶颈。乡村能源项目(如家庭光伏、小型风电)前期投入大,传统金融因风险高、抵押物不足而不愿贷款,农民和村集体往往缺乏启动资金。未来应积极发展适合乡村场景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金融等创新产品,探索项目未来收益权质押、碳排放权抵押等新型融资模式。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提供贷款贴息、实施担保增信等政策工具,广泛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和私人资本参与乡村新能源项目建设。通过一系列金融创新举措,有效打通资金供给渠道,使更多农民能够低风险、低成本地参与到能源革命中来,共享绿色发展的实际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金融活水。
第四,创新“利益联结与分配”机制,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构建可持续的共享机制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核心环节。积极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模式,鼓励村集体以土地、屋顶等资源入股,与能源企业合作开发新能源项目,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机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农民可通过分布式光伏从能源消费者变为“产消者”,将闲置资源转化为资产性收入,直接共享绿色转型红利。同时,探索建立区域性绿色收益反哺基金,从大型新能源项目收益或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当地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实现能源增值收益的普惠性再分配。
第五,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协同,构建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格局。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涉及领域广泛,需打破政策壁垒,强化能源政策与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有效衔接与协同发力。例如,在土地用途管理上为新能源项目提供清晰指引,在产业布局上优先向重点区域倾斜,将能源普惠、就业带动、收入提升等社会效益指标纳入新能源项目评价体系等,从制度上引导企业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参与、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政策执行监督与评价,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切实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与促进共同富裕,是面向未来的两大战略任务,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能源是经济的血脉,也是民生的基础。将能源转型的进程,转化为产业升级、就业扩大、区域协调、环境改善、福祉提升的过程,是一场深刻的发展范式变革,这要求政府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让清洁低碳的能源之光,照亮共同富裕之路,温暖千家万户。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西部地区能源绿色转型的特征事实与推进路径研究”(24XJY02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