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宇
问题提出
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现代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效能。社区,作为这一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单元,承载着服务居民与化解矛盾的双重功能,是政策落实服务社区居民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社会问题的集中显现区。因此,社区已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战略目标,为社区治理的发展目标擘画了清晰的蓝图。当前,社区治理实践仍面临结构性困境:治理主体结构单一性抑制多元主体协同效能,资源整合机制低效导致要素配置低效,治理效能不足影响社区问题响应的时效。这些治理短板凸显了传统模式的功能局限,亟待构建多元共治、资源统筹与效能优化的整合性治理框架以实现社区善治。
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逻辑前提
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需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逻辑为遵循,包含政治原则刚性约束、民主价值柔性渗透与制度创新实践转化,从而形成逻辑闭环。
政治引领是社区治理不偏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具有双重维度:作为政治原则,其通过组织体系将国家意志转化为基层实践,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纵向贯通的治理链条,确保社区规划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在实践过程中,党组织以“总协调人”角色嵌入治理全周期,通过建立“党建联席会”“居民议事会”等平台,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实践证明,“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对接机制能有效破解治理碎片化困境,实现资源整合与需求响应的精准匹。
人民主权原则为社区治理共同体提供合法性基础。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主权为核心,确立居民作为治理主体的法理地位,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权利,构建“需求表达—决策参与—过程监督”的机制闭环。居民参与不仅能够提升政策认同度与执行效力,更通过决策质量优化,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形成治理效能的良性循环,进而推动治理水平的跃升。
全过程性参与是民主化路径的关键拓展。它超越了传统政府主导、居民被动接受的治理模式,强调民主参与贯穿决策、管理、监督各环节。通过多样化的诉求表达渠道,治理更贴近民生需求;通过增强透明度与公开性,消除信息不对称,强化居民信任感与归属感;通过激发居民积极性与创造性,提升治理效能,为社区创新发展注入活力。居民主体地位由此从被动对象转变为核心力量,促进社区和谐稳定,推动治理向更广泛、更深入的民主化方向发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的价值融合
人民性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根本基石,二者价值取向高度契合,共同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突破传统选举民主‘重选举轻治理’的局限,通过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五大环节的有机衔接,将人民参与权贯穿于政治生活全链条,确保居民在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上的全方位实现,为社区治理共同体提供坚实制度支撑。居民借此直接表达诉求、参与决策,使治理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社区治理共同体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凝聚力为核心,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社区治理从“管理”转向“共治”,居民成为治理主体,二者形成“民主参与—精准服务—治理优化”良性循环,彰显制度优势,提供基层治理范式。
“以人为本”是二者核心契合点,其价值内涵贯穿制度设计与实践运作。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态,本质就是通过制度保障全面尊重个体权利,将“人”作为政治参与和社会发展主体,确保每个社会成员有效参与政治生活并实现价值统一。社区治理共同体作为基层治理单元,以居民为中心构建治理网络,将社区转化为社会关系平台,营造和谐有序生活环境,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象化呈现。二者在制度设计、政策实施等环节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推动治理精细化、科学化,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
“三共”目标即共建、共治、共享,是二者效能最大化的体现与共同愿景。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赋予民众权利等机制,为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提供政治基础与社会动力,推动其形成发展,促进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合作。这种协同合作能够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治理资源,提升整体治理效能,使社区治理更贴合居民实际需求和日常生活。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下,社区治理共同体还在“三共”方面成效显著:共建是居民与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建设、营造宜居环境;共治强调多元主体协同解决社区问题;共享确保居民公平享受优质服务和资源。这些成效不仅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还提高了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
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的作用机理
激活治理内生动能,增强治理效能。全过程人民民主赋予居民广泛且实质的民主参与权利与机会,使其在社区治理中占据中心地位,形成完整连贯的参与体系。居民深入参与能全面了解社区治理状况,提出针对性强、贴合实际的建议,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使决策过程从单一、自上而下转变为多元、自下而上。同时,居民参与决策执行与监督,提升了治理执行效率和质量。
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实现治理互动。全过程人民民主打破传统治理格局,鼓励政府、居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通过全过程参与和协商民主机制,不同主体在平等公正基础上深入交流,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推动治理持续发展。这种协同合作提升了治理整体效果,各主体优势互补,促进治理效能最大化。此外,还促进了主体间的理解与信任,建立起稳固合作关系,为社区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民主治理理念,提升治理水平。全过程人民民主将强化民主治理理念作为提升社区治理层次的核心战略。其以人民为中心,激发居民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其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同时,深化民主治理理念提升了治理主体的民主意识和能力,使其更熟练运用民主方式治理。全过程参与和协商民主实践为治理主体提供深入理解民主治理精髓的平台,形成科学治理思路和方法,推动治理决策科学性和民主性提升,以及执行效率和质量提高。
优化治理机制结构,促进机制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打破传统治理格局,构建纵横协调、内外融合的协同治理体系。通过全过程性参与和协商民主,使治理体系更灵活高效应对社区问题。机制设计确保各主体平等公正参与治理,共同商讨解决问题,优化治理资源配置。这种机制创新提升治理效率与效果,增强体系适应性与可持续性。革新基于对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的深入了解,使治理机制与时俱进,适应发展新要求新挑战,为社区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
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路径
探索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社区,需要从多个方面协同发力,应聚焦强化党建引领、完善制度架构、推动共治格局、聚焦民生福祉四个维度,具体而言:
其一,强化党建引领是首要政治基石。加强党组织建设,提升其凝聚力与战斗力,能为社区治理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一方面,强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其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使其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完善党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确保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推动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有机衔接、良性互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凝聚社区治理的强大合力。
其二,完善制度架构是重要保障。建立健全民主制度,能为社区治理提供有力支撑。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村民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人。建立健全协商民主制度,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广泛汇聚民智。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治理决策和执行公开透明、公正合理,防止权力滥用。通过制度完善,促进民主制度优势向社区治理效能高效转化。
其三,推动共治格局是关键举措。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格局,激发社区治理内生动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形成治理合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健全社区协商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商讨解决社区问题,促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居民公共精神和社区认同感,增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四,聚焦民生福祉是核心目标。关注居民实际需求,实现民主在社区精准落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为居民创造舒适宜居的社区空间。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让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建立居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及时回应合理诉求,解决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居民切实感受民主实惠,增强社区共同体认同。
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社区治理需系统推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权和全过程参与的逻辑前提;融合人民性、以人为本和“三共”目标的价值理念;激活治理内生动能,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强化民主理念,优化治理机制;通过党建引领、制度完善、共治格局构建及民生福祉聚焦等实践路径,推动民主在社区治理中的深度应用,为社区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效能提升提供坚实支撑,实现治理效能与居民福祉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7.
[2]佟德志.治理吸纳民主:当代世界民主治理的困境、逻辑与趋势[J].政治学研究,2019(2):39-48,126.
[3]张等文,刘绍覃.以民主促民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生逻辑[J].政治学研究,2023(2):49-60.
[4]张瑜,韩升.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J].理论导刊,2023(3):70-77.
[5]张等文,解秀丽.党的领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经验与根本政治保证[J].理论月刊,2023(12):55-65.
[6]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
(作者单位: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行政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13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