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政府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风险识别与防范机制研究

□林月红

政府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是保障财政资金安全与提升公共投资绩效的关口环节。本文结合审计案例,总结了当前决算管理中存在的投资控制、工程造价与合同、资金管理、审计监督、信息与数据五类主要风险,剖析成因与影响。针对问题,提出制度建设与全过程控制、科技赋能与三级审计、人才培养与廉政防线、信息平台与公开透明等综合防范机制,以期推动决算管理更加规范、高效、透明,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与政府公信力。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风险防控;全过程管理;信息化监管

近年来,政府投资项目在稳增长、补短板、惠民生中作用显著,涵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扶持等多个领域,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参与主体多,大多使用财政资金。在全过程管理中,竣工财务决算是资金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口”,集中反映资金使用状况和工程造价真实性,也是检验投资绩效的重要标尺。然而,从审计实践看,一些项目在决算环节仍出现预算超支、工程量虚报、资金挪用、制度执行不力等问题,既削弱资金效益,也损害政府公信力。

多类风险交织,原因复杂

一、投资控制风险

预算屡屡超支、概算与决算差异过大是突出问题。贵州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未经批准扩大范围,追加投资近8亿元,占初设概算的15%。河北部分市政道路升级改造工程同样因前期论证不足、设计频繁变更,造成竣工决算超概算比例超过10%,加重了财政负担。这类问题的根源在于立项阶段缺乏科学可行性研究和成本测算,投资动态管理机制缺失。一旦建设启动,随意调整规模和技术方案,投资失控风险迅速放大,不仅挤占其他公共项目的资金空间,还容易引发社会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质疑。

二、造价与合同风险

工程量虚报、多计以及合同管理薄弱,直接影响财政资金真实性。2019年,武汉一市政道路改造项目因变更签证重复计算,虚增造价1200万元;河北某县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也因合同条款对工程变更管控不严,出现重复计价。其背后原因往往是合同条款笼统、缺乏定额约束,变更管理混乱,承建方容易在材料价格、工程量上做文章,而建设单位又缺乏专业的造价审核和第三方复核机制。这不仅造成财政支出的“无形膨胀”,还增加了结算纠纷的频次,影响项目收尾效率。

三、资金管理风险

项目资金滞留、挪用的现象屡有发生。四川某扶贫搬迁项目将3000万元专项资金挪作他用,长期滞留拖延了项目进度;河北南部一处公共文化中心建设工程也因审批链条滞后、支付审核不严,已完工的节点工程款延迟拨付半年,严重影响施工方运营和资金周转。这反映出部分项目资金拨付缺乏刚性约束和透明化监管,一旦出现“统筹”挪用,可能直接打乱施工节奏、推高建设成本,并埋下廉政风险隐患。

四、监督与信息化不足风险

审计力量薄弱、技术手段落后,使违规行为潜伏时间过长。安徽一交通工程总投资超20亿元,但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延迟一年才发现多计工程量上千万元;山东烟台一污水处理厂因决算资料缺失,审计部门无法全面核实工程量;河北某保障性住房项目由于档案管理混乱、缺乏统一数字化归档平台,部分施工记录无法精准核对。这类问题往往源于内部审计机制名存实亡、信息化建设滞后,既削弱了对资金流向与工程量变更的实时掌控能力,也让违规操作者有更大的空间隐匿问题,增加了财政资金流失的概率。

健全防范机制,推动透明与长效管理

一、完善制度建设与全过程控制

推进竣工财务决算风险防控,首先要将造价与决算管理关口前移至项目早期,实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控、事后有问责”的全过程管理闭环。这不仅意味着在立项阶段开展更加科学、细致的成本测算和风险评估,还需要建立“先论证、严审批”的制度框架,对项目设计变更实行分级管控与动态投资监控,确保资金流向、变动、用途全程可查可控。实践中,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和水环境治理项目要求,所有设计变更必须提供详尽的成本测算报告和必要性说明,并通过项目法人、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等多级联合审批,以严密的制度防线防止超概算和随意变更。例如广西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实行三级变更审核,最终竣工决算与概算差异率仅1.8%;河北唐山某水环境治理项目则将变更审批关口前移,将投资风险在萌芽阶段就严密遏制。

二、引入科技赋能与三级审计

在工程审计领域,引入数字化与智能化手段,是提升竣工决算精准度与效率的核心途径。建设具备数据集中管理与实时更新功能的“互联网+决算”在线平台,可让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审计单位在同一数据环境中协同工作,实现合同、进度、支付、变更等信息的全流程留痕。人工智能(AI)能够自动比对合同条款、发票信息、现场施工数据,快速生成疑点清单;建筑信息模型(BIM)则以三维可视化的方式,将设计图纸与施工实际相匹配,帮助审计人员直观识别工程量差异;区块链技术则保障关键节点数据防篡改、可追溯。在部分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中,BIM与AI结合仅用数天就纠正了数百万元的计量差额;河北雄安新区在市政建设中试点BIM与传感器联动监测,使工程变更数据能够实时导入审计系统,一旦出现异常立即预警,为监管提供了数据化、即时化的决策支持。

三、强化人才建设与廉政防线

制度能否真正落地,既取决于技术与规则的完备程度,更有赖于专业人才队伍和廉政保障体系的支撑。应加大对财务、造价、法律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推动跨部门、跨专业培训与岗位轮换,使管理人员既具备技术能力,又具备法规意识和风险判断力。在关键岗位上,应综合运用“双人审核”“独立复核”与数字化留痕制度,让每一份凭证、每一次审批都能在事后被验证和追溯。同时,应让纪检监督力量全程介入,前移廉政风险防控关口。在一些棚改、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中,这种“双审+纪检”模式与岗位轮换机制相结合,不仅有效防止了利益输送,还让资金拨付透明化、结算争议“清零”,为财政资金安全提供了“双保险”。

四、建设信息平台与推动信息公开

透明化是构建竣工财务决算长效风险防控机制的关键路径。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竣工决算信息平台,将财政、发改、审计等部门的数据打通,形成覆盖项目立项、实施、竣工各阶段的共享数据库,杜绝信息孤岛。在资料管理方面,应推行标准化归档制度,实现纸质与电子档案同步管理、全程编号和“一项目一档案”,确保每个环节有迹可循。在信息公开方面,重大民生和重点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将资金完成率、结余资金数额及用途等核心决算信息通过网络和现场公示牌向社会发布,并接受公众监督。在一些地区,通过公开透明的资金使用信息,不仅增强了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感,还形成了对政府投资项目的正向倒逼机制,使资金使用效率与规范性双提升。

竣工财务决算不仅是财政资金的“最后一道关口”,更是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的重要考场。把好这个关口,是守住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效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投资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面向未来,必须以更严的制度、更高的标准、更强的技术手段,把信息公开与责任落实贯穿全程,让每一份财政投入都能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这不仅关乎项目成败与资金安全,更关乎公共治理能力的提升与社会信任的巩固。唯有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才能真正让财政资金成为造福人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

参考文献:

[1]桑明尧.浅谈城投企业基建工程财务管理[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36):228-229.

[2]刘雅莉.财政预算评审下政府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2025,38(12):108-111.

[3]佘燕娴.财政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分析[J].财经界,2014,(12):223.

[4]张金牛.探析企业基本建设项目中的财务管理价值[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3,(08):95-97.

(作者单位:江苏东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2025-10-23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81651.html 1 政府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风险识别与防范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