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民族文化传播的适配困境

□卢震 骆晨曦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数智时代,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的能力,人工智能能以无比高效的方式从海量的数据中获取、生成和提供信息,使得在知识获取、学术研究和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搜索、筛选和理解等环节变得简便快捷,这也为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少数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看,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文化在国际文化竞争中的影响力,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

传统上传播常被视为单向“文化传递”,强调文化符号的完整性与单向输出,而随着媒介技术发展,已演变为多元主体参与的动态“共生”传播——传播主体从单一文化持有者扩展为包含算法系统、数字平台和全球受众的复杂网络,传播内容也不再固守原真性和绝对完整,而是在技术推动下生成新的文化变体。自2009年《关于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文化数字化已被纳入国家治理工具箱,并在“十四五”期间升级为“云上民族”工程,现已建成56个民族数字资源库。2023年启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进一步以AI多语解说、交互装置等方式,将“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转译为可感知的情境体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并非简单的“信息搬运”,而是文化符号、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在不同群体和地域之间的动态流动、交融与重构。其现代性转化既非固守“原生态”,也非盲目“去民族化”,而是以文化主体性为核心,构建开放、创新、可持续的传播生态。正如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所言:“真正的保护,是让千年文化活在当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博丰厚,在新时代面临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代表性技术主导的深刻而复杂的影响,生成式AI通过媒介物质、互动、符号、时间、空间五维重构传统文化传播。在此浪潮下,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为其传播提供全新可能。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其传播既是对自身优秀文化的系统性传承、创造性发扬,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内涵丰富,本质是通过文化传递与共享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集体认同。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凭借跨模态生成、自然语言处理、自主学习三大核心特性,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这既是应对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因传承人口不足、传播范围有限而面临存续压力的客观要求,能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文化资源永久保存与高效流转,也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能力,少数民族文化可转化为国际传播载体,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注入动力。

民族文化符号往往承载着族群迁徙、信仰体系、集体记忆等多维意义,对于它的阐释和传播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高度语境化、具身化的社会实践。然而民族文化中大量非结构化内容却难以被算法有效处理,人工智能大模型受限于其量化建模与算法逻辑的本质,难以真正理解民族文化符号背后承载着的深厚历史记忆、情感价值与精神追求。再加上算法的个性推荐化机制以及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共同作用下,不仅会加剧民族文化传播的浅层化、同质化倾向,还可能在认知层面上削弱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和延续性。

在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技术应用门槛与传播主体能力的匹配失衡也成为一大阻碍。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主体以小型文化机构、民间传承人及基层文化工作者为主,其能力现状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门槛存在显著适配落差。从能力层面看,多数传承人擅长传统技艺实操与口述传承,却缺乏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所需的数据集标注、模型参数调试等基础操作能力。从资源层面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需配套硬件、软件及后期维护成本,而民族地区基层文化机构多受制于经费不足,难以承担技术引入与运营开支,且部分民族地区网络基础设施滞后,网络信号不稳定导致对网络要求较高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程序无法流畅运行,双重短板使得技术赋能常陷入“空转”,难以切实服务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带来新可能,可打破时空限制、助力国际传播。但仍面临技术适配、文化理解、传播浅层化及主体能力不足等挑战。需加强技术适配与文化融合研究,提升传播主体能力,完善基层资源配置。展望未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更新与文化适配性的突破,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将迈向深度数字化与活态传承的融合。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民族文化适配,既能筑牢民族文化认同根基,也能推动其以更鲜活姿态走向世界,成为彰显中华文化多元魅力的重要载体。

[本文系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贵州省播音与主持艺术虚拟教研室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5GZGXRWJD01]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2025-09-30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80653.html 1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民族文化传播的适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