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丹
本文以企业政工人事工作为研究载体,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严”的核心要求,剖析当前企业政工人事工作中党建与人事融合不足、教育管理松懈等问题,从制度建设、思想教育、组织建设、监督管理四大维度提出针对性实践举措,通过“严标准、严流程、严监督”,推动政工人事工作与全面从严治党深度融合。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企业政工人事;制度建设
引言
当前部分企业存在政工人事工作与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脱节的情况,以“严”的基调推进企业政工人事工作全面从严治党,成为破解问题、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严格制度建设 扎紧制度笼子
完善党建与人事协同制度方面,针对当前部分企业党建与人事工作“各自为政”的问题,需建立“双向融入、双向考核”机制。党员干部选拔任用中明确政治素养考核权重不低于30%,将“是否坚定拥护党的领导、是否遵守党的纪律、是否践行国企担当”作为首要录用标准,同步纳入人事招聘、晋升与评优流程。细化党员干部纪律规范上,需结合企业政工人事工作高频风险点,制定《党员干部纪律行为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在人才考核中弄虚作假、禁止在招聘中任人唯亲、禁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敷衍应付、禁止瞒报个人重大事项”等20项具体违规行为,对应细化惩处标准,如警告、记过、降职、解除劳动合同等,确保纪律规范“可量化、可执行、可追责”。
严肃思想教育 筑牢思想防线
创新政治理论学习形式上,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深度融合方式,线上依托企业内网、学习强国平台、企业微信公众号,开设“全面从严治党微课堂”,每周推送1期5-8分钟的短视频课程,内容涵盖党的二十大精神解读、全面从严治党政策分析、政工人事案例剖析等,要求党员干部每月完成8学时学习任务,学习心得需结合岗位实际撰写,考核通过率与绩效奖金挂钩,线下每季度组织1次“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活动,组织政工干部、人事管理人员赴革命老区(如延安、西柏坡)开展实地学习强化理想信念,建立“常态化、精准化”警示教育机制,每月召开1次警示教育大会,选取企业内外政工人事领域典型违规案例进行深度剖析,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干部现场解读纪律要求,剖析案例中“思想滑坡—行为失范—纪律追责”的演变逻辑,每季度组织观看《零容忍》《永远吹冲锋号》等警示教育片,开展“纪律风险大讨论”让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岗位(如招聘、考核、培训)梳理风险点,针对性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应急处置方案”。
严谨组织建设 提升组织效能
紧密结合企业业务布局与党员分布特点构建“全覆盖、无死角”的组织体系,集团化企业在总部设立党委,子公司设立党总支,分部门、分车间设立党支部,确保“业务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建立“线上党支部”开展“线上主题党日”“线上组织生活会”,每月至少组织2次线上学习,明确党组织在政工人事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制定《企业重大人事决策党组织前置审议办法》,规定企业中层及以上干部任免、人才发展规划制定、薪酬体系调整等重大人事决策,需经党组织会议审议通过后才能提交董事会决策,确保党建引领人事工作方向。严格把控“入口关”与“培养关”,入党积极分子选拔中优先考察政工人事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通过“群众评议+业绩考核+政治审查”三重审核,政治审查未通过者直接淘汰,党员培养中实施“老带新”导师制,由企业党龄5年以上、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老党员政工干部一对一指导新党员,重点培养其政治素养与政工人事业务能力。
严苛监督管理 强化监督实效
整合监督力量方面需打破部门壁垒,建立“纪检监察+内部审计+人事监督+群众监督”四位一体协同机制,纪检监察部门负责监督党员干部纪律执行情况,重点核查政工人事工作中是否存在违规违纪行为,内部审计部门每半年对政工人事工作经费使用、人才考核数据真实性、招聘流程合规性进行专项审计,人事部门负责日常岗位履职监督,定期检查工作台账、开展员工访谈,掌握党员干部工作状态,设立“群众监督意见箱”与线上监督平台,鼓励员工对政工人事工作中的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严格保护举报人信息,四部门每月召开监督工作例会,共享监督信息、会商问题整改方案,形成“发现问题—协同整改—跟踪问效—成果巩固”的闭环管理。
结束语
以“严”的基调推进企业政工人事工作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企业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持续深化对“严”的理解与实践,结合自身发展阶段与行业特点,动态优化政工人事工作举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让政工人事工作真正成为企业凝聚人心、激发活力、防范风险的“核心引擎”,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高绮.学习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构建企业党管体系[J].现代企业,2025,(08):76-78.
[2]王建明.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J].国有资产管理,2025,(07):41-43.
[3]吕云江.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炼化企业全面从严治党工作[J].现代企业文化,2025,(19):124-126.
(作者单位:山东高速青岛公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