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欣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课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面临内容单一、互动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还能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这一探索既是顺应科技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技术应用伦理风险。人工智能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可能引发数据隐私和算法歧视等伦理问题。一方面,智能化教学场景的构建需要采集学生全过程、全场景的数据,这可能导致学生数据隐私权受到侵犯。例如,学生的个人行为数据、学习习惯以及思想动态被过度采集后,若缺乏严格的隐私保护措施,可能被滥用或泄露,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造成潜在威胁。另一方面,算法黑箱背后的数据依赖可能导致算法歧视问题,尤其是在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和学生测评体系中,不公平的算法设计可能使部分学生获得的学习资源或评价结果偏离实际需求,进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发展机会。这些伦理风险不仅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削弱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信任,阻碍其在思政课中的深度应用。
教师技术适应与掌握。思政课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适应过程及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目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智能技术的掌握有限,难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赋能作用。例如,教师可能不熟悉如何利用智能推荐算法设计个性化学习资源,或无法有效运用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更新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工具和方法,这对教师的技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可能导致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流于形式,难以实现深层次的教学创新和效果优化。
教学成本增加。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所需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维护等方面的成本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推广构成了显著限制。首先,构建沉浸式教学情境需要购置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高端设备,这些设备的采购成本较高,且需要定期更新以保持技术先进性。其次,开发和维护智能化教学平台、自适应学习系统等软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技术研发、数据存储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费用。此外,人工智能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维护需要专业技术支持,这进一步增加了教学成本。对于资源有限的高校而言,高昂的成本可能使其难以全面推广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应用,从而制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应对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问题的策略
建立伦理规范。应对人工智能在思政课教学中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亟须制定专门的伦理准则,以规范数据使用与算法设计。具体而言,应明确数据采集的边界与范围,避免对学生隐私的过度侵犯,同时确保算法的透明性与公正性,防止因算法歧视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此外,高校需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的监管力度,建立多层次的审核机制,确保技术应用的合法合规性。通过构建完善的伦理框架,可以有效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教师技术素养。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挑战,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技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开展系统化、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方法。例如,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向教师介绍智能推荐算法、自然语言处理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场景与操作技巧。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深入探索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最佳实践模式。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强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还能促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优化成本投入。高昂的教学成本是制约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高校需通过合理规划与资源共享等方式,优化人工智能教学设备的投入与使用。一方面,应根据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设备采购计划,避免盲目追求高端配置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可通过校际合作或区域联动,实现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高校还应注重长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控制,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技术解决方案,以降低教学成本对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的限制,从而推动其在更广泛范围内的普及与应用。
结语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现状表明,人工智能在促进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方法智能化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沉浸式教学情境创设以及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等路径,人工智能为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对推动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为未来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作者单位:北京政法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