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鑫博 袁海月 李婧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作为承载城市文化重要作用的廊坊城市IP,其思政价值挖掘与传播方面,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情况。本文聚焦探讨怎样借助数字赋能的方式,推动廊坊城市IP思政价值挖掘路径以及传播路径达成有机融合,以此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所具备的传播力以及影响力,从而实现对廊坊城市IP思政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并且广泛传播的目标。
关键词:数字赋能;廊坊城市IP;思政价值
引言
当前廊坊城市IP的数字化传播与思政教育结合存在三大断层。就技术应用而言,存在浅层化的问题,多数数字化项目仅仅是把线下内容进行“数字化搬运”,像3D文物展示、视频解说这类形式,并没有实现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而且也未借助大数据来进行精准推送,如此一来,技术更多时候只是充当“展示工具”,而非发挥“教育引擎”的作用。再看价值挖掘方面,呈现出碎片化的态势,IP开发虽然对文化符号进行了数字化呈现,然而对于其背后蕴含的思政元素,比如运河文化里“团结协作”的治水精神、非遗传承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红色资源所体现的“信念如磐”的革命意志等,缺乏系统性的提炼以及结构化的表达,进而导致文化符号和价值内核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本文对数字赋能下廊坊城市IP的思政价值挖掘与传播路径有机融合策略进行了探究。
以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激活IP思政价值的内核
数字技术核心优势在于对文化资源“解码”与“重构”,廊坊城市IP的思政价值,需借助技术的深度介入来实现精准挖掘,并进行结构化呈现。针对当前IP数字化“价值挖掘碎片化”断点,构建“文化基因—数字标签—价值图谱”分析框架:先是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针对大运河历史文献等非结构化文本展开语义分析,以此提取出关键的文化基因;其次利用大数据标注技术为IP元素打上“思政标签”,进而建立起“文化符号—思政元素”的数据库;最后凭借知识图谱技术把标签关联起来形成价值网络,由此造就“廊坊IP思政价值图谱”。例如大运河文化IP来说,通过对清代漕运档案的分析提炼出“团结互助”的精神,并将其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相关联,达成传统意义与当代意义的对接。该策略把“挖什么”的问题予以解决,使得隐性价值得以显性化,从而为传播提供了内容方面的有力支撑。
以VR/AR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可感知”的思政教育场域
思政教育本质是价值认同的“共情传递”,面对“传播效果模糊化”断点,应当把关注点聚焦于廊坊所具有的三类IP特性之上,进而设计出存在差异化的沉浸式场景。其一为运河文化IP,依托“大运河文化数字馆”,并在此基础上升级“数字孪生运河”平台。通过运用VR技术对清代漕运码头场景予以复原,使得用户能够以“虚拟船工”的身份参与到漕运活动当中,在此过程中触发关于历史事件的解说内容,进而深切感受“团结”“创新”的文化内核。其二是非遗文化IP,要开发出“非遗工坊数字孪生体”。比如在固安雕填漆器工坊的VR体验环节里,用户借助AR扫描来学习相关工序,与此同时,系统会推送纪录片片段,以此将“技艺传承”升华成为关于“文化坚守”的价值叙事。其三是红色资源IP,需构建起“虚拟红色根据地”,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胜芳抗日场景进行复原。
以AI交互与UGC机制推动思政传播的“自生长”
数字时代的思政教育需突破“单向灌输”模式,借助技术赋能来构建起能让用户深度参与的互动生态。面对“技术应用浅层化”断点,可着重开发两类互动机制。其一为AI智能交互系统,比如在各类IP数字化平台里嵌入“数字导览员”,它拥有自然语言理解以及情感识别的能力,能够依据用户的年龄、浏览偏好去调整讲解的方式,并且在与用户互动期间收集反馈信息,对内容推送进行实时的优化。其二是用户生成内容(UGC)激励计划,以此来鼓励公众以短视频、手作直播、数字藏品创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到IP的传播当中,例如发起“我家的红色记忆”短视频大赛、“非遗技艺挑战赛”这类活动,还会把优质的UGC内容归入官方传播矩阵之中。
结语
综上所述,廊坊城市IP在数字赋能下,思政价值的挖掘与传播路径实现了有机融合,这不仅为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思政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穆晓煜.AIGC在长沙城市品牌IP构建中的应用研究——以长沙汉文化为例[J].参花,2025,(24):53-55.
[2]罗庆学,尹岱,杨春燕,等.城市IP传播数字化升维的路径探索——湖北宜昌市城市形象设计与建构研究[J].城市党报研究,2025,(08):9-12.
[3]文化IP城市出圈新名片[N].人民日报,2025-07-24(013).
[4]于晴.讲好博物馆的IP故事[N].河南日报,2025-07-18(005).
[本文系2025年度廊坊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项目名称:数字赋能下廊坊城市IP的思政价值挖掘与传播路径研究(编号:LFSZKT—20250019)]
(作者单位:燕京理工学院,06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