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军成
从20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出“坚持人民至上”的宝贵历史经验,到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升华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探索实践、创新理论的智慧结晶,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思想武器。
理论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灵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逻辑,源自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民观相结合的发展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升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观点是通过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社会变革、历史事实等方面的历史发展分析而得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因此,只有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社会的长远发展。人民至上的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民观一脉相承,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等。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为本,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些思想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人民地位的高度重视和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的福祉和利益,强调只有满足人民的需求和追求,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根脉所系。因此,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守正,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民观的守正,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性发展。
历史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基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逻辑,来自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经验总结,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与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斗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这些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取得各阶段的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国家繁荣昌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全面进行土地改革,解决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随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全面推进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现代化,全力发展教育、卫生、科技等事业,不断提升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经济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时,在政治体制改革、法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为增进人民福祉,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实践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行动指南。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逻辑,归于新时代我国社会各领域实践活动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休戚与共的现实关怀。正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不断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总之,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民观相结合的创新成果,也是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经验淬炼,更是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法宝。与“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相比,“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我们必须要把握好的最根本立场、最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本文系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贵大人基合字(2021)29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省逻辑学会,贵州 贵阳 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