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魏建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这为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要创新性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优化体制机制,打造实践路径,助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顶层设计 筑牢制度根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要坚持系统育人理念,坚持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相结合,构建一体推进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制度设计破题“碎片化”管理。构建党委统领的“1+3+X”制度化体系,确保教育常态化、系统化、实效化。打造“1”个核心,强化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建立由党委书记领衔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战略规划、政策制定与核心资源调配。搭建“3”级协同网络,校、院、班协同联动,落实“月研判、季督查、年考评”全程督导,精准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推出“X”项清单,建立量化课程覆盖率、实践参与率、学生认同度等指标清单,项目式推进、清单化管理。

动态考核激活工作效能。以精准化动态考核为抓手,充分激发校内各单位干事创业活力,聚焦“组织建设+教育成效+特色创新”三大核心维度,将会议履职率、认同度测评、数字平台覆盖率纳入评估,考核结果与年度经费分配、评优评先资格直接挂钩,推动各项任务从“完成指标”向 “创优提质”升级。

锻造育人主力 淬铸师资内核

教师队伍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引擎,其政治素养、理论深度与育人能力直接关系教育实效。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打造政治可靠、业务精湛、融情润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坚实师资保障。

聚焦能力提升,深化教研融合。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教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的转化能力,鼓励教师探索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体验实践等多元化方法,运用VR/AR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场景,增强教育感染力。强化集体备课与教研攻关,组建跨学科团队,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资源,开发具有校本特色、专业特点的教学案例库。倡导实践研修,组织教师赴民族地区、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国情考察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深化认知、丰富素材、升华情感。

激发内生动力,优化评价激励。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投身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教育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及评优核心指标,突出育人实效导向。选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设立专项课题,鼓励教师攻关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教研相长。通过政策引导与人文关怀,营造教师潜心育人、追求卓越的良好生态。

构建课程体系 深植认同根脉

课程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要构建“思政课程筑基—专业课程融合—社会实践转化”的全链条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实现从认知认同到情感归属,再到自觉践行的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基培元。

深化思政课程,筑牢理论根基。系统化、学理化的认知是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列为思政必修课,深入阐释“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和“五个认同”的理论逻辑,讲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必然性。要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化表达,推动课程提质增效。

拓展课程思政,融通情感认同。专业课堂是涵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的关键场域。要通过制定《专业课程民族元素嵌入标准》等指导性文件,系统挖掘不同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共同体元素,将共同体教育嵌入专业课堂。创新跨学科的协同教研机制,通过集体备课模式,引导学生在广阔视野中强化情感归属与文化共鸣。

深化社会实践,赋能知行合一。实践养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要求。一方面,要依托校内外民族文化体验馆、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构建“认知体验—服务学习—创新践行”三级递进的社会实践育人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共同体建设;另一方面,借助“挑战杯”“互联网+”等平台,孵化服务民族地区的文创设计、科技项目,推动优秀成果转化为地方政府决策参考,实现教育成效向社会发展动力的有效转化。

创新载体矩阵 厚培文化沃土

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层根基。要着力构建“实体空间沉浸化+数字传播精准化+实践场域生活化”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育人体系,打通文化浸润“最后一公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根基。

筑牢实体阵地,激活文化基因原真性传承。打造非遗工坊、民族文化体验中心等特色载体,开展民族交流活动,构建可触可感的文化浸润场景。将民族元素融入校园景观,设立民族文化项目、培育民族体育项目,让环境成为文化课堂,深化师生对多元一体文化的认知。

拓展数字平台,驱动文化资源的活态转化。构建智慧云平台,为师生提供沉浸式的云端体验,使历史文脉得以生动呈现、深刻感悟。打造青年话语传播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矩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深耕实践场域,促成文化认同的行动自觉。构建知行合一的行动体系,开展主题研学实践活动,设计行走课堂方案,引导学生在实地体悟中深化“四个共同”的历史认知。推进文化创新共同体建设,打造传统文化创客中心,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本文系基金项目:2025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融合·赋能·创新: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SZKT-2025064;2025年度河北工程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路径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025012]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2025-08-28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8774.html 1 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