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与新质生产力赋能的融合路径探析

□张静 宋维毅

把握时代脉动,凝聚教育强基和科技赋能的磅礴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教育强国的重要阵地,不仅肩负着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使命,也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强调绿色低碳、数字智能、融合协同,对青年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系统化育人设计和全过程支持,能够为青年拓展能力边界、塑造复合素养提供坚实保障,从而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相互支撑的格局。

立足理论根基,揭示教育与生产力的互动逻辑

生产力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新时代下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跃迁依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先进技术体系和高效管理模式,更取决于一大批能够驾驭新技术、整合新要素、引领新产业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其育人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实质上是为生产力发展培植坚实“根系”,塑造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跃迁的创造性群体,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战略转化。

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结构的重构与跃升。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内涵更为丰富,其核心特征是科技驱动、要素重构、绿色低碳和融合协同。这一发展趋势叠加信息技术革命、绿色转型与全球价值链重构,使人才需求呈现复合化、跨界化、创新化的新态势。生产力的跃升不再单纯依靠单一技能型人才,而是呼唤具备系统思维、跨学科整合能力和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价值塑造与能力生成

以价值引领固本培元,夯实思想根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的首要前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一站式”学生社区因其高度集成的育人环境,为价值引领提供了常态化、嵌入式的平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党团日、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多样化载体,引导青年把爱国情怀、责任担当转化为推动社会生产力跃升的精神动力。

以能力生成对接时代需求,提升发展适配度。新质生产力呼唤能够驾驭技术创新、统筹多元要素、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一站式”学生社区应发挥集成化、开放化的功能优势,围绕产业前沿和社会需求,组织创新创业训练营、跨学科联合攻关、产学研协作项目等实践活动,更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的人才供给。

从理念互通迈向效能共振,形成育人合力。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并非孤立推进,唯有将二者融为一体,才能释放最大育人效能。从理念互通到功能互补,把思想教育与能力训练有机嵌入同一育人链条。通过协同评价、成果转化、社会反馈等机制,使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实现动态匹配,推动高校育人与新质生产力建设双向赋能。

锚定关键环节,推动融合路径落地见效

顶层设计保障战略协同。通过明确“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目标体系、路线图和责任分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基层单位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把资源配置、制度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对接,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同向发力、整体推进。

数字赋能推动精准施策。构建覆盖在校生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素质数据平台,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时动态跟踪学生成长轨迹,精准识别需求短板,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场景重构实现知行融合。打破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资源,共建创新创业工作坊、社会调研基地、乡村振兴实践站等多元育人场景,让学生在真实任务和社会情境中锤炼品格、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发展,不是单纯的资源堆砌,而是理念、机制、模式与实践的全方位重塑。只有坚持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并重,政治性与创新性统一,才能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强大的智力保障。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辽宁财贸学院)2025 年度专项研究课题“民办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高质量发展重难点问题与突破路径研究”(SZZXKT2025014)研究成果;2025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发展研究立项课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引育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助力山西省乡村振兴机制研究”(QSNFZ25057)研究成果;山西大学多校区联动背景下共青团组织建设专项研究课题《“3+4+6”模式下高校共青团双创资源耦合的多校区协同治理机制研究》(SDGQTYJ202500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张静,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西 太原030031;宋维毅,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江西 南昌330013)

2025-08-28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8777.html 1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与新质生产力赋能的融合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