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

新时期辽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栾薇

辽河流域的文化传统积淀着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轨迹,这种独特性要求文化传承既要保护区域特色又要维护整体关联。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只有深入解析历史积淀中的精神内核,才能实现传统理念与当代需求的实质对接。本文主要提出新时期辽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策略。

关键词:新时期;辽河文化;传承弘扬;策略

辽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其特有的自然环境与深厚历史底蕴共同塑造出独特的文化体系。现阶段探索如何实现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并重,已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点任务。

数字赋能焕新机,激活文化生命力

辽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不能仅依靠固化保存,更需要形成符合现代需求的创新模式。合理利用数字技术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建立覆盖范围更广的传播渠道,为区域文化延续开辟新路径。

在辽河流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三维建模与区块链技术结合的应用具有显著优势。以红山文化祭祀遗址的数字化保护为例,技术团队与考古机构合作,利用精密扫描仪器对玉器实施分层建模,结合颜色分析技术恢复器物原始外观,形成具备可交互性的立体遗址影像。参观者借助显示设备可直观查看积石冢群的建筑结构,配合触摸反馈设备体会玉器纹样的雕刻细节,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突破了传统展览的二维限制。

此外,在辽河文明网络平台的艺术资源板块建设中,可重点开发传统手工技艺教学系统。以剪纸项目为例,平台将传承人的操作步骤转化为三维动画,为学习者提供直观的动作分解演示。区别于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播,这种即时可视化教学模式能够建立双向交流渠道。学习者可根据动画反复矫正技法细节,有效提高技能习得效率,促进传统艺术形态在当代社会的自然传承。

教育链式传薪火,培厚传承土壤层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辽河流域是多个文明起源之一, 辽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新时期辽河文化保护工作不能停留在收集资料或表面保存层面,而应让传统文化以活的方式延续,真正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形成传统与现代的有机互动。

例如,沈阳城市学院紧扣区域文化保护需求,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多学科教育平台,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该校在建设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时,将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实践有机融合,借助教学项目引导师生开拓技术应用路径。重点实施的“辽河文化数字博物馆”项目充分体现教学改革特色,教师团队在筹备初期即以“科技守护文脉”为基本原则,协调不同院系学生组建实践团队。项目组对辽河流域历史遗址开展田野调查,逐步完成文物资源的数字化建档工作。多专业联合工作模式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在青铜器形态发展与民族服饰纹饰复原领域实现数字化呈现,既满足学术研究规范要求,亦达到文化传播的美学标准。

此外,学校协同地方文旅机构、餐饮行业协会与本土餐饮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以《酱香沈阳美食旅游指南》编写项目为例,该项目创新性开展地方饮食文化研究,组织烹饪与旅游管理专业师生成立专项团队进行系统调研。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深入老字号餐饮店铺挖掘传统工艺技法,走访社区居民采集饮食文化故事,系统整合菜品制作技艺、特色食材、餐饮习俗等要素,形成多维度地方饮食资料库。这种实践性教学将专业课堂延伸至行业一线,在调研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辽菜文化内涵,同时为研发旅游文化产品储备优质素材。

文旅融合绘新卷,绽放产业联动花

随着快速的发展和建设,辽河流域内文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老渡口等历史遗迹在逐渐消失,辽河流域文化内涵在快速的城市建设中被逐步吞噬。在地方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过程中,旅游业与文化资源的合理结合为传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例如,盘锦在开发红海滩项目时可充分结合当地的特色,促进生态与文化的相融,这对于传承和弘扬辽河文化是十分关键的。其中,芦苇编织作为比较有特色的项目,其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设了体验工坊。工坊结合以互动的形式,将整个编织过程分为原料处理、图案设计以及产品制作环节,游客们可以凭自己的爱好参与其中学习相关内容,让芦苇编织文化得以有效传承。

此外,在红海滩空间规划的过程中划分出生态文化综合区,将游客的体验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综合区在中心区域铺设木质地道,旁边配有科普展板,通过电子屏幕的方式为游客呈现湿地动植物相关信息。游客若是感兴趣,可以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获取生态知识。当游客需要休息时,可进入商业街。该街道将红海滩渔家饮食文化和芦苇编织技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文化价值的旅游商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真正意义上传承和弘扬辽河文化,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旅游消费。

总而言之,在对辽河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于简单的复刻,而需要基于新时期的特点创设一种新型的模式。相关单位可通过数字化赋能、建构全链条教育传承体系以及文旅深度融合开发,以此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提高文化的再生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东海. 西辽河文明视域下的北疆文化内涵挖掘与品牌打造[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0(01):1-6.

[2]金兰名,吴桂萍. 辽河文化视域下辽宁民间满绣的保护与传承[J].天工,2022,(24):24-27.

[3]叶立群,刘冬梅. 基于辽河文化的辽宁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J].党政干部学刊,2021,(04):77-80.

[本文系基金项目: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立项课题“民办高校开展辽河文化自信教育策略研究”(编号LMX2024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沈阳城市学院,辽宁 沈阳110112)

2025-08-21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8242.html 1 新时期辽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