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雪莹
语文是中职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然而,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以教材、讲义、习题为主,不仅内容更新缓慢,且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十分有限,容易使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枯燥乏味。新媒体环境下,线上教学平台、各类学习网站层出不穷,能够为学生呈现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内容。对此,中职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实践新媒体环境下中职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以增强中职语文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利用新媒体平台,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要利用好微信、QQ等学生日常生活常用的社交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建立班级语文学习微信群,在群内开展多元化情境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应用文写作时,教师在微信群内发布写作任务:学校即将举办“校园艺术文化节”,本次文化艺术节旨在激发学生对文化艺术的热情,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才华的平台,提升校园的文艺氛围。现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征集文化艺术节的活动策划方案,优秀方案将有可能被学校采纳并实施。接下来,教师为学生讲解活动策划方案的写作知识与技巧,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撰写活动策划书。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搜集多元学习资料。例如,教师为学生推荐一些发布优秀策划方案的公众号,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文案进行参考,进而明确写作思路。同时,鼓励学生将搜集整合的文案进行梳理,与教师一同借助微信号共建中职语文课程资源库。此外,教师还应利用好慕课网站、超星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开放的自主学习空间。比如,教师在线上教学平台发布项目式学习活动,如“在议论文写作时怎样更好地论证观点”。让学生结合线上教学平台相关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独立完成一篇逻辑清晰、观点明确的议论文,并上传至平台相应模块,教师在平台上完成对学生习作的批改和点评。这种情境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能将学生的习作转化为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中职语文教学资源库。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分层教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基础层、提升层和拓展层三个层次。针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相对薄弱的基础层学生,教师借助新媒体平台,为其开发短小精悍的语文基础知识微课视频。比如,在学习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时,教师在线上教学平台上传“常见通假字小课堂”微课视频,通过通俗语言、直观形象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知识。对于提升层学生,教师则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教师可基于超星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平台,搭建“职业语文资源库”,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应用文写作学习与任务资源。例如,面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提供商品详情页文案撰写模板;面对旅游专业学生,上传热门景区优秀导游词案例。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将所学文学知识与习作技巧,转化为职业文案写作能力。而对于拓展层,教师在指导其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让他们登录线上教学平台,根据自身学习进度与需求完成拓展作业。比如,拓展层学生由于文学素养较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策划校园新闻专栏并撰写原创新闻稿件,让学生独立撰写并完成校园新闻公众号的运营,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线上教学,拓展课外资源
网络上存在大量优质的教育网站,这些网站上有海量的语文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网站拓宽自己的课外学习途径。例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有很多中等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既有名家导师的讲授视频、专题讲座视频,又有同步的测验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需求选择相关的资料,并发布到线上教学平台,以供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此外,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运用AI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新媒体环境下中职语文的线上教学资源。比如,在教授应用文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利用AI虚拟仿真教学软件或平台,模拟客户投诉、跨部门协作等职场场景,让学生通过语音或文字与虚拟角色互动,并在完成实践项目后,用AI系统生成学生的学习报告,分析学生在模拟实践过程中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礼貌性,并提出在表述中可使用“您的反馈我们非常重视”等话术,安抚客户情绪等改进建议,以提升学生的应用文语言应用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开发与应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新媒体教学资源,既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从而打造出高效的中职语文课堂,培养出更多具备良好语文核心素养的新时代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俊才.新媒体环境下中职语文教学的延展与创新分析[J].福建轻纺,2023,(06):65-68.
[2]王惠清.中职语文教学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3,(01):170-172.
[3]谢荣.巧用新媒体活化中职语文课堂[J].学周刊,2023,(03):31-33.
[本文课题名称:职教高考背景下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中职语文课程资源库的实践研究,编号:GXZZJG2023B069。]
(作者单位: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广西 南宁5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