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兆香君 张磊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法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模式陈旧。考核体系不健全等,严重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对此,在新时期,高校以及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对传统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优化,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打造全新的课程教学新局面,从而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未来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课程内容
提升课程教学实效
整合教材内容,凸显核心知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内容较为庞杂,涉及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多个领域。因此,为了提升课程教学效果,首先应整合教材内容,提炼其中的核心知识点,如社会保险制度、劳动合同制度等,构建清晰、完整的知识框架。同时,还应与时俱进,结合最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确保教学内容始终具备时效性和准确性。
引入典型案例,深化学生认知。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还应在教材中引入大量典型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度分析,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解除劳动合同”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全面分析,鼓励他们阐述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和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以此强化学生认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融入社会热点,提升课程先进性。“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程教材之中,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提升课程教学先进性。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劳动领域的热门问题引入其中,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这些社会热点问题背后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有效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其法律素养。
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时期,传统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此,教师应与时俱进,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学情,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对此,可以:
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翻转课堂。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引入“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之中,构建翻转课堂,以此提升教学实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渠道预先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课堂中,则引入典型案例,并引导学生们对其进行深度分析和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构建虚拟法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虚拟法庭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参与虚拟法庭活动,将班级学生分组,要求他们分别扮演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通过深度模拟法庭审判流程,以此加深他们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为其未来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构建线上教学平台,共享教育资源。高校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线上教学平台,以此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助力。在具体实践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学习进度,随时随地获取高品质学习资源,突破实践和空间的限制,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获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其沟通模块,与学生、同行教师等进行深入沟通,从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完善考评体系
构建多元化考核机制
关注过程性考核。以往,高校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考核为主。然而,这种考核方式难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导致考核结果不科学、不准确。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采用“过程性+结果性”的考核方式,除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外,还应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为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丰富评价主体。在以往的评价体系中,教师是主要的评价主体。然而,教师容易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对此,在新时期,可以引入学生、同伴、企业等评价主体,从多个维度和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此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身问题,从而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注重实践考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对此,在教学考评中,应关注实践考核,以此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结束语
总之,在新时期,为了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以及教师应与时俱进,优化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以此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更好地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本文系长春人文学院2025年度福祉特色专项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融入弱势群体福祉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创新设计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FZ026]
(作者单位:长春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