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将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既能为乡村发展注入人才、 技术与创新活力,又能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本研究立足现实需求,探索大学生“三下乡”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育人新模式,助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党建引领下的协同组织管理机制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动力,确保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乡村振兴的深度结合,在实践育人的过程当中,党建引领下的协同组织管理机制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汇聚各方面的力量,保障实践活动的指向清晰、组织有序和实施高效。
高校党委从顶层设计的层面与地方党组织共同组成“三下乡”实践活动领导组,合力编制实践方案并确定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具体任务与目标。领导小组定期举行联席会议,统筹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了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我们优先选择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实践团队的领导,按照党的小组划分工作小组,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鼓励所有成员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同时成立临时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理论学习研讨,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在管理机制方面,采取校地双重管理体制,由高校承担实践团队前期培训、安全教育及业务指导等工作,地方党组织为实践提供场地、资源对接及后勤保障等服务。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学校与地方的实时交流,随时了解实践进展和解决实际问题。另外,结合党建工作和实践成果考核,将党员实践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党组织评优评先体系之中,激发党员主动承担乡村振兴责任,积极行动起来,促进党建引领、多方协同、高效运转的组织管理机制形成,为实现实践育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扎实保证。
多元化、精准化设计实践内容
多元化、精准化设计实践内容,是增强大学生“三下乡”夏季社会实践教育效果、服务乡村振兴功效的关键所在。根据乡村振兴对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保护、基层治理的多元要求,融合大学生专业优势与兴趣特长进行丰富多彩的设计、贴近现实的实践项目,保证了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适应乡村发展的需求,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在产业振兴工作中,可以组织农业、经济和管理类大学生深入农村,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市场调研、电商营销策划和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践,有助于乡村发掘产业潜力、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文化振兴方面,要安排艺术、传媒和文学类大学生参与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乡村文化节的策划,为乡村文化的兴盛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作出贡献。生态振兴中,成立环境科学和园林设计专业队伍,进行乡村生态环境调研、垃圾分类宣传和美丽乡村规划的做法,促进乡村绿色发展,为了保证实践内容与乡村需求的准确衔接,实践团队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于活动之前对乡村的实际状况与发展痛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并制订了个性化的实践方案。同时,在实践过程动态反馈的基础上,适时对实践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增强了服务针对性与实效性。另外,强调实践内容创新与整合,鼓励跨学科、跨专业团队合作开发综合性实践项目以培养学生应对复杂问题能力,达到实践育人和乡村振兴共赢目的。
校地企多方联动,整合资源模式
校地企多方联动资源整合模式,是确保“三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继续深入推进、增强赋能乡村振兴成效的关键支撑。通过融合高校、地方政府和企业各方面资源,搭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合作平台,可以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促进实践活动的优质开展。
高校发挥人才、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对乡村进行智力支持与技术服务。派遣专业教师作为实践团队的导师,实现科研成果在乡村发展中的转化与运用;开放实验室、图书馆及其他资源对乡村进行技术培训与文化服务。在把实践活动融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中,保障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当地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应政策、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提供实践场地及必要物资保障等,企业又以资金支持、项目合作、技术帮扶的形式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如农业企业联合实践团队进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电商企业协助农村建立网络销售平台、科技企业向农村提供智能化的农业设备及技术支持等。另外,还建立了学校与地企之间定期沟通和协调机制,以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实践基地、实施联合项目等为抓手,促进了各方面资源的深度整合和长期稳定合作。通过多方联动既为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提供坚实资源保障,又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生机,从而达到校地企多赢互利共赢的目的。
综上所述,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乡村振兴赋能的实践育人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同频谐振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所建构的新模式为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今后需要不断优化模式运行机制和深化校地合作等措施,促进实践育人和乡村振兴深度结合,有助于培养出更加有理想、敢于担当、能够吃苦肯干的新时代青年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顺义区10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