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
时代背景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革命性地改变医疗业态的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进医疗健康产业变革的基本要求。据《中国医疗人才发展白皮书》(2024)的调研结果显示,高达72%的医疗企业反映,刚入职的医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医疗数据分析、AI辅助诊断等工作,仅有28%的医学院校能够把医学生数字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医学生数字素养与就业能力协同发展不足,极大地阻碍了医疗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医科院校要充分聚焦学生数字素养和适应新业态能力的培养,树立起医学生正确的科技伦理观和职业价值观,促进医学生数字素养与就业能力系统性、动态化融合发展与相互赋能,为健康中国战略的稳步推进提供人才保障。
存在问题
2025年4月至5月,笔者在某医科院校中发放关于“医学生数字素养与就业能力”调研问卷,回收问卷448份。调研问卷涵盖数字素养情况调查与就业能力情况调查。数字素养情况调查包括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数字信息管理与安全意识、数字创新与协作能力;就业能力情况调查包括就业认知与规划、就业竞争力感知、就业渠道与资源利用与学校数字素养教育提升需求。被调研学生涉及临床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药学、基础医学、医学技术等专业一至三年级的本科生,以及硕博研究生。经过调研,20.46%的被调研者认为自身“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欠缺”,占比排位第三;84.37%的被调研者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课程中,需要甚至非常需要增加数字素养相关内容;对于希望学校从哪些角度加强数字教育课程建设,22.62%的被调研者认为是“人工智能医疗应用”,22.46%的被调研者认为是“医疗大数据分析”,认为是“学术文献管理工具”“远程医疗技术”“患者隐私保护法规”的分别占比18.98%、18.75%和16.81%。
调查结果显示传统医学人才的育人模式中,数字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脱离、课程滞后、评价单一等问题凸显:一方面,医学课程中数字素养教育培训多存在于信息基础能力相关课程,缺少基于智慧诊疗、医疗数据治理等前沿领域的教育教学;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能力与新质医疗岗位需求不匹配。
方法举措
以“目标牵引、资源整合、过程联动”为核心逻辑,构建包含目标协同、资源协同、过程协同的三维实现路径,推动医学人才培养与医疗行业数字化升级需求精准对接,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医学专业人才。
一、目标协同维度:建立数字素养与就业能力一体化的培养目标体系,明确两者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协同定位
宏观战略目标。契合“健康中国2030”与医疗数字化转型战略,将数字素养纳入医学生核心能力标准,与临床实践、职业胜任力等就业能力目标形成战略共振。
中观专业目标。针对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各专业特点,差异化设置数字素养和就业能力融合培养目标,如临床医学专业的电子病历、智能辅助诊疗手段及应用;护理学专业的智慧护理平台应用和远程健康照护等。
微观个体目标。通过职业测评与数字能力诊断,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发展路径,将数字技能学习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制定短期、中期、长期数字素养分层递进培育目标,确保培育方向精准。
二、资源协同维度: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数字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的协同支持网络
课程资源整合。构建医学课程群,融合数字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群中包括整合性核心课程,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涵盖选修课程,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开发实践课程,将数字素养的培养落实在临床实践、科研训练等层面,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师资资源联动。分层分类组织教师数字能力提升项目,开展教师数字教育能力培训。构建“医学教师+数字技术专家+行业学者”的综合教师教学团队。医学教师主要进行临床理论教学,数字技术专家主要进行数据分析等技能教学,行业学者引入医学数字化的实践案例,相互补充。
平台资源共建。充分发挥校企医协同育人的优势,与医院、医药类企业合作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与数字化医疗实践中心,促进医学生数字素养从理论层面向实际就业能力转化。
三、过程协同维度:优化培养过程,实现数字素养与就业能力发展的动态联动
教学过程协同。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增强医学生数字素质:如项目式学习、问题驱动学习等,积极运用数字化教学方式,建立在线学习环境,提供沉浸式的在线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字素质,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率。
评价过程协同。形成综合性评价指标,把数字素养指标以及就业能力指标纳入到考评当中,将过程性评价方式和终结性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学生的相关能力发展进行动态监控。
反馈优化协同。构建“教学-实践-就业”闭环反馈体系。依托毕业生就业质量监测、用人单位需求反馈调研,定期进行数字素养与就业能力自评互评,将评价信息反馈给老师、学生和管理者,进而调整优化育人策略。
[本文系“昆明医科大学党建研究中心”项目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YDJZX25213,项目名称:新时代地方医科院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创建与培育路径研究。]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