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信息化手段赋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创新策略

□叶思含

基于信息化手段革新大学英语课程,提出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驱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尤其在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导向下,对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更达到高峰,聚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帮助实现目标、提升实效。对于广大一线教育者来说,也要学好信息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提高自身数字素养,通过智慧教学体系的建设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奠定高等英语教育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

明确英语思政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契合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路径,引导其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横向来看,我们要考虑国家育人目标,以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三全育人”为核心目标,进一步细化到每专题单元、课程课时的教学目标。实现语言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纵向来看,我们要合理构建层级,以基础、中等和挑战三个层级的目标分化,最终形成价值观导向行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相互支撑。例如,在“Why do friendship send?”一单元教学过程中,关于思政方向的育人目标是帮助掌握建立长青友谊的方法。因此,教学目标设置循序渐进,初步要求了解友谊特征,通过信息化、智慧化手段分析国家友谊关系,最后利用社交媒体与视频平台宣扬正向的友谊关系。

重构英语课程内容

基于大学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思政目标,对相应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在一些特定主题下,引入生活化、其他学科的内容,映射思政教学点,既促进学生专业知识能力提升,也实现其思想与文化素质强化。并且,互联网上有海量优秀教学资源,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筛选,补充当前教学内容。以适宜主题的思政育人案例,帮助学生英语认识学习更加生动;以适宜的课内外学习资源分享,帮助掌握高效的自主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例如,仍然在“Why do friendship send?”一单元教学中,教师借助爬虫技术收集与主题价值观相关的多模态资源,将适合本班学生了解学习的部分传送到公共教学平台上,以任务的方式驱动思考探究。该平台还支持外部资源、多元资源形式,提出了针对性教学内容的更多可能性,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实践。

丰富相关实践活动

依托信息化手段丰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打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实践体系。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打造跨文化交际虚拟场景,让学生在模拟国际会议、文化交流活动中,既锻炼英语应用能力,又体会文化自信与跨文化包容的重要性。借助在线协作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系列实践,通过录制短视频、制作数字展板、参与线上国际交流论坛等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发展成就转化为英语表达素材,在创作与传播中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甚至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实践参与情况,动态调整活动主题与形式,针对学生关注的环保、科技等议题,设计跨国线上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使课程思政实践更具时代性与互动性。

实施课程思政评价

信息化手段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评价提供了更科学、全面的解决方案,突破了传统评价中主观性强、维度单一的局限。因此,我们可以搭建课程思政评价数字平台,整合课堂互动数据、作业反馈、实践成果等多维度信息,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学生的思政素养发展进行动态追踪与量化分析。比如,分析学生英语作文中涉及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主题的词汇使用频率与情感倾向,评估其价值认知变化。还可以借助在线互评系统,让学生参与对同伴实践作品的思政内涵评价,在互评中深化自我认知与价值反思;甚至以自评、互评功能覆盖思政活动的方方面面,形成开放性评价体系。此外,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评价数据的真实可追溯,构建“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关注学生英语能力提升,重视其思政素养的渐进发展,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程思政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实现评价与育人过程的精准对接,指向英语课程思政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结束语

基于以上,信息化手段赋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从根本上契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提出科学、高效、全面的未来育人思路。简单来说,这有助于重构英语课程内容,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以思政元素渗透,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优化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智慧方式促使学生理解、内化并践行正确价值观,提升英语水平与综合素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索。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330098)

2025-07-31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7030.html 1 信息化手段赋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