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新工科背景下采矿工程专业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研究

□齐学元 耿俊俊 任杰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传统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产业需求变化、技术升级等挑战。本文结合产教融合理念,探讨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提出基于校企协同、实践导向的培养体系优化方案。通过分析当前采矿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如课程体系滞后、实践环节薄弱、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等,研究提出“产业需求导向、项目驱动教学、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引入智能化采矿技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实践表明,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引言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我国采矿工程本科教育存在课程体系滞后、实践教学薄弱、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导致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探索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协同等措施,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新工科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新工科建设作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其核心要义在于培养适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的创新型工程人才。这一改革理念突出表现为四个关键特征:以新兴产业和未来技术需求为导向,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推动教学模式创新转型。在采矿工程领域,新工科建设面临三重挑战:智能化采矿、数字矿山等新技术对传统技术体系的颠覆性变革;行业转型升级对“技术+创新”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传统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实困境。这些挑战共同指向一个改革方向——必须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系重构、实践平台升级等系统性改革,培养既掌握专业技术又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有效支撑国家矿产资源开发战略和行业转型升级需求。

当前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在课程体系方面,现有教学内容未能及时融入智能采矿、数字矿山等前沿技术,导致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严重脱节;在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实验设备陈旧、实习基地不足、实践课时占比偏低等问题,制约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企合作方面,合作深度不足,多停留在实习安排等浅层次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青年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工程实践教学能力明显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亟须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予以解决。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在新工科背景下,采矿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构建需坚持需求导向、协同育人和实践创新三大原则。具体实施路径包括:重构课程体系,增设智能采矿等前沿课程,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创新实践教学,建设虚实结合实训平台,构建三级递进式实习体系;深化校企协同,共建产业学院,实施“双导师”制;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同时,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投入,为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保障。这一系列措施将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满足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实施效果分析​​

采矿工程专业实施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后成效显著: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智能化设备操作等实操能力明显增强;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提升15%,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契合度提高;企业满意度超90%,对毕业生专业素养给予高度评价;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参与科研项目、获得专利授权人数显著增加。实践证明,产教融合模式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为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成功范例。

结论与展望​​

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模式为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和深化校企协同等措施,已取得显著成效。未来需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探索“互联网+”新型教学模式,加强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技术发展。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行业转型升级需求。

[本文系基金项目:内蒙古工业大学课程建设项目(BC2023008);内蒙古工业大学专创融合课程建设项目(ZC2024038);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22254);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23249)]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51)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2025-07-31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7031.html 1 新工科背景下采矿工程专业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