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

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 新型农科大学生协同培养体系探究

□耿金鹏 周立云 周楠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大力培养乡村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明确提出,健全涉农高等教育体系,优化提升职业教育,鼓励符合条件的村干部、农民等报考高职院校,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当前,传统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乡村全面振兴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亟须构建校地协同、产教融合的新型培养体系。在此政策背景下,作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主力军的农科类高校责无旁贷,如何协同相关高校和地方行业,精准培育出既饱含乡土情结、又富有为农情怀,且能够贴近农业生产、扎根农村发展、契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基层农村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地方行业产业“需求侧”的无缝对接,是新时代给农科类高校提出的重大课题。

乡村人才需求与培养困境

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人才全面振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正面临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从需求侧看,乡村全面振兴的推进催生了大量高素质农业人才需求,特别是在智慧农业、乡村治理等新兴领域。而从供给侧来看,传统农科教育体系存在明显不适应: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发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导致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职业认同教育缺失,造成基层就业稳定性较差。从基层调研情况看,涉农岗位中毕业生农村“三资”管理、农技推广能力有所欠缺,非涉农岗位中毕业生活动策划、文案写作能力有待提升,这种供需错配严重制约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的实施效果。

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校地合作,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改革试点。农科大学生是我国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和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急需要开展新型农科大学生协同培养模式的创新。

新型农科大学生协同培养的实践探索

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不断推进,地方农业农村发展对于人才、科技的需求增大,部分农科类高校以农村基层人才需求为靶向坐标,与地方政府深度合作,创新推出了校地合作农村基层人才培养模式,育人全程严格遵循“校地融合、实践育人”原则,双方联合制定精准化、特色化的农村基层的人才培养方案。校地双方深度对接地方行业产业需求。例如,依托苏南地区乡村经济基础好、现代农业起步早等优势,围绕农业发展生态化、智慧化的趋势,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园区、智慧农业示范园区等,以此带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依托校地合作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增加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强化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培养,多层次、全方位地建设乡村振兴农业人才新高地。在培养过程中,地方政府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基地共建等关键环节,确保培养质量。项目毕业生在基层工作岗位表现出色,服务期满后留任率显著高于普通毕业生。然而,随着乡村全面振兴规划的深入实施,该模式也出现课程体系灵活性不足、校地合作层次不深等新问题,亟待通过体系创新加以解决。

协同培养体系构建路径

构建新型农科大学生协同培养体系需要系统推进全方位改革。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应当立足区域农业发展特色,精准对接产业升级需求,构建“目标导向——双链驱动——三维培育——平台支撑——多元评价”的协同育人体系,着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锚定“1个目标”:靶向培育契合地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推进“2链融合”:实现专业链与行业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深度耦合;实施“三维培养”:从知识体系更新、双创能力强化、综合素质提升三个维度构建全方位人才培育路径;搭建“4个平台”:构建理论教学、科研实践、能力拓展、支撑保障资源,打造一体化育人载体;完善“5位评价”:建立教师、学生、地方、同行和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形成动态反馈机制。这一协同聚力订单定向育人体系,有效革新学生陈旧单一的知识结构,提升“创思、创新、创造、创业”能力,补足专业素养短板,激发服务基层动力,显著提升农科大学生培养质量与社会适应性。

新型农科大学生协同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结构,及时将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等前沿领域纳入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要创新“校地共建、产学融合”的实施路径,通过建设产业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新型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景。质量保障方面需要建立多元参与的评价机制,形成培养——就业——发展的全链条质量监控体系。毕业生赴地方就业后要结合地方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问题与培养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在乡村一线搭建合作平台,加强智慧农业合作,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地。

结语

面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要求,农科高等教育必须加快转型发展。通过深化校地合作、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农科大学生协同发展的新型培养体系,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本研究提出的改革思路已在试点地区取得初步成效,其经验可为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有益借鉴。未来还需要在政策配套、资源整合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形成政府、高校、行业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本文系基金项目: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学生工作)专项课题,项目编号xjjxg2024-18;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学生工作)专项课题,项目编号xjjxg2024—03;扬州大学工会工作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21YB10;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项目编号2020SJB1025;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项目编号2025052043690]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225009)

2025-07-31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7026.html 1 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 新型农科大学生协同培养体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