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
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使命。新时代背景下,必须着力构建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履职尽责、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大宣传”工作格局。这一格局的核心支撑,在于锻造一支兼具“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真正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高素质专业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
以提升政治能力为根本,筑牢思想根基
政治能力是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核心素养和首要能力,是队伍建设的根与魂。提升政治能力,必须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置于首位,做到持续深入、入脑入心。要系统、全面、深入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及其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把握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划时代意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以及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的严峻形势,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政治警觉。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够穿透现象看本质,精准识别各种披着学术外衣或打着时尚旗号的错误思潮和观点,敢于发声亮剑、善于批驳引导,及时廓清思想迷雾,坚决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和有害言论在校园内的传播渗透,切实维护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稳定,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营造清朗环境。
以增强专业本领为关键,提升业务能力
专业本领是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履行职责、担当使命、完成任务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技术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提升专业本领尤为重要。一方面,必须大力加强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与实践。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熟练掌握主流新媒体平台的特性和操作技巧,精通内容策划、图文编辑、短视频拍摄剪辑、直播互动、数据分析等核心技能。深入理解不同平台的算法推荐逻辑、用户群体画像、网络流行文化和话语表达方式,努力成为善用现代传播手段的内行。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跨学科知识的积累与融合。鼓励和支持队伍成员积极参加相关领域的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专题研修班,有计划地选派骨干赴知名高校、主流媒体或研究机构进行访学交流,不断拓宽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养。定期举办跨学科读书会或前沿理论沙龙,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交流碰撞,为工作注入更深的学理支撑和文化底蕴。
以锐意创新创造为紧要,激发工作活力
创新是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永葆生机与活力、有效提升吸引力感染力的关键所在。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将创新创造作为激发队伍活力的紧要任务。一是推动宣传内容的创新。摒弃生硬灌输和空洞说教,紧密联系高校办学特色、学科优势以及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接受习惯和信息需求。深入教学科研一线、学生社团活动、后勤服务保障等基层场景,用心用情挖掘和提炼那些发生在师生身边的、具有时代气息、充满校园温度、体现奋斗精神的鲜活故事和典型人物。二是传播手段与渠道的创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宣传工作。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不同师生群体的兴趣点和信息接收偏好;利用AI辅助工具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和创意水平;借助云计算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内容的快速分发。着力构建集网站、社交媒体、移动客户端、电子屏、广播站、校报校刊等于一体,覆盖线上线下的智慧化全息传播矩阵。三是工作机制的创新。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将创新成果、传播实效、师生满意度等作为重要指标,激发队伍成员的内生创新动力。鼓励和支持队伍成员围绕工作中的难点、痛点问题开展前瞻性、应用性研究,积极申报相关研究课题和项目,为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资源保障。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创新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
以培养优良作风为基础,塑造良好形象
优良的作风是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履职之要,直接关系到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关系到宣传思想工作在师生心目中的公信力和感召力。塑造良好形象,必须将作风建设摆在基础性位置常抓不懈。必须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学校发展大局、服务师生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深入课堂、实验室、宿舍、食堂,真正沉下去倾听师生心声,把握思想脉搏,了解师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发展等方面的真实需求和现实关切。无论是新闻报道、理论阐释还是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都要坚持内容为王、效果导向,追求实实在在的育人成效和社会影响。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公私分明。通过自身过硬的作风和良好的品行,在师生中树立起可信、可敬、可亲的良好形象,以人格魅力赢得师生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