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艳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智慧教育中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精准度,还推动了教育模式从标准化向差异化的转变,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智慧教育带给高校管理的积极影响
一、加快高校教育资源整合速度
新时期,社会、企业对现代化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青睐。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培养非常困难,主要原因在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授内容的单一性,无法为人才提供多元化的知识内容、技术技能。而在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管理层能够直接打破部门间的资源壁垒,建立统一的教育资源调配中枢。例如,通过各院系实验室使用率、师资闲置情况数据的实时变化,动态协调跨专业设备、教师的安排。
二、培养高校人才自主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人”向“人才”发展的必要路径。在智慧教育视域下,高校人才可以通过智能教学终端、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各种终端设备,快速获得所需资料。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说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高校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模式,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也会得到大大增强。
三、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传统模式下,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因各种问题长期处于一种“各自为战”的状态。企业技术需求难以及时传递给高校、高校的科研成果也无法及时与企业相对接。而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可依托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产、学、研”线上协同平台——通过大数据实时抓取、分析企业的技术需求,精准匹配校内相关科研团队与专业资源。同时,通过智能监测模块,管理层可以实时追踪合作项目进度,及时协调资源解决瓶颈问题。
智慧教育背景下
重构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路径
一、全面了解师生,优化顶层决策
在智慧教育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加入,可以帮助顶层全面了解师生的具体情况,从而制定更加符合全体师生意愿、高校发展规划的管理决策。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基础情况的了解,可以让高校管理各个环节变得更加紧密,同时,也可以让高层认识到顶层决策和基层逻辑的关系,从而立足基层、放眼未来,制定出更多扎根师生需求、衔接高校发展、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管理方案。例如,针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智慧教育困难”,顶层可精准搭建培训体系;依据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动态调整课程设置与资源分配。通过这种做法,高校顶层不再是脱离实际、脱离师生的空中楼阁,还能在数据驱动下使管理效能得到最大化释放。
二、健全智慧设施,满足重构需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校教育管理想要在智慧教育背景下获得二次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各种智慧教育技术、设备的引入,只有“米”到位了,“巧妇”才能够做出“有米之炊”“巧米之炊”。因此,高校在智慧教育背景下重构教育管理策略时,必须要结合自身财政实力,合理加强智慧化、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引入智能教学终端、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设备;搭建覆盖全校园的5G网络与物联网系统;构建云端数据管理平台。这些智慧教育设施的完善,一方面可以为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是高校教育管理精准化、高效化的实施载体。例如,依托云端智慧平台,高校管理层不仅可以高效整合师生情况、行政服务等信息,还可以实现各类管理流程的线上审批、可视化管理数据,从而让管理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大幅提升了高校教育管理的执行效能与响应速度,筑牢智慧化管理根基。
三、借助智慧工具,实施个性管理
随着智慧教育从概念到实践的变化,高校教育管理也开始从“一刀切”模式转向个性化管理转变。借助智慧工具,管理层在制定各种决策时,可以通过其构建个性化、数据化的师生画像,既可以为教师教学工作的进行制定匹配进度方案、教学任务,也可以为学生就业指导、人生规划提供差异化的服务。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管理,一方面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另一方面能够避免管理资源的无效耗散,让管理措施更加人性化、科学化、高效化。例如,在传统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师的教学计划、进度通常由管理层统一分配,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不同课程的实操需求,同时,学生的选修课程往往依赖于公示信息,容易出现“跟风”现象,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而在智慧化管理下,系统可根据教师研究方向、课程性质智能匹配授课时段与教室类型,并结合学生过往成绩、兴趣标签推送适配的选修课程,让管理从“强制适应”转向“灵活匹配”,进一步凸显了智慧教育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精准化。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教育管理者也应紧跟时代步伐,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管理模式,才能够让教学管理更加贴近学生学习需求、教师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智慧教育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不过,在构建、完善智慧教育工具、设备的时候,高校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资源投入,避免盲目跟风,确保建设实效与自身发展相契合。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辽宁 大连11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