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乃刚
绿色金融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发展的“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绿色金融是推动乡村生态建设的重要力量,能够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资金支持和创新动力。如何通过绿色金融创新破解乡村生态振兴的资金瓶颈,已成为实现河北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战略目标的关键命题。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在河北省乡村生态振兴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亟需积极探索河北省乡村生态振兴的绿色金融新路径。
全面认识和把握绿色金融赋能河北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意义
绿色金融能够助力河北乡村产业绿色发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解决农村诸多问题的关键。绿色金融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填补乡村产业绿色发展的资金与技术缺口,推动更多经营主体向绿色低碳转型,助力乡村绿色农业、绿色制造等产业发展。同时,绿色金融加速农业产业链延伸,整合产业资源,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乡村生态农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激活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
绿色金融能够推动河北农村能源清洁转型。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是乡村绿色发展的关键。利用绿色金融赋能,开发和利用好河北乡村蕴含的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开发利用农村的可再生能源,彻底变革农村的能源结构,为广大农村农民提供能源供应保障,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还能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绿色金融通过绿色债券、碳中和债等方式,支持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建设,推进清洁取暖,解决农村能源依赖化石燃料的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农村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能源产业优势。
绿色金融助力改善河北农村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态生活需要。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农民的迫切需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金融机构通过积极响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依法合规提供绿色金融和绿色信贷支持,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资金保障。绿色金融能够为乡村生态修复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支持农村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支持农村、农业方面污水治理,支持农村“厕所革命”,支持农村植树造林以及绿化景观建设等项目,从而改善和提升农村生活环境,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的生态条件。
深刻认识和把握绿色金融赋能河北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河北省在促进乡村生态振兴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政策保障。但是,同时也应该深刻认识到,当前河北省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显著压力。在河北省部分地区,化肥与农药的过量使用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重要因素。尽管2024年我省在化肥减量增效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挑战依然严峻。此外,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引发了透支现象,地下水超采问题尤为突出。水土流失问题也亟待解决,部分地区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河北省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还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系统性治理。另一方面,生态治理资金需求与财政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治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用于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生态修复工程等。然而,目前河北省乡村生态治理资金主要依赖财政拨款,但财政资金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态治理需求。同时,市场化融资渠道尚未有效打通,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政策支持。这导致许多生态治理项目难以顺利推进,进而影响了乡村生态振兴的进程。
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发挥绿色金融的资金支撑与创新赋能作用。绿色金融可通过多种方式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支持,推动河北省乡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产品加工业等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
积极探索河北绿色金融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与监管
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生态振兴的支持力度。例如,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方式,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成本,提高其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财政补贴可以用于支持绿色金融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对符合条件的绿色农业项目给予贴息支持;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减轻金融机构的税负,提高其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风险补偿机制则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保障,降低其因支持乡村生态项目而面临的潜在风险。
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加强金融监管是确保绿色金融资金真正用于乡村生态振兴项目的关键。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和认证体系,明确绿色金融项目的界定标准和认定程序,防止资金被挪用或滥用。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检查,确保其按照绿色金融标准和要求开展业务,规范绿色金融市场的秩序。
(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资源配置是提升绿色金融支持乡村生态振兴效率的关键。涉农金融机构应创新服务模式,精准对接乡村生态振兴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绿色金融资源与乡村多元需求的高度适配。例如,金融机构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项目,设计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满足从种植养殖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的资金需求。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强对绿色金融项目的评估和筛选,确保资金流向真正具有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项目,避免资源错配和浪费。
要进一步完善机构定位。现有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完善自身定位,针对乡村振兴的多元化需求,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加大支持力度。大型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其资金实力和广泛的网点布局,为大型生态农业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地方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则可以利用其贴近农村市场的优势,为小微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同时,金融机构应优化乡村地区金融网点布局,合理规划网点数量和分布,提高绿色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可得性。
(三)拓展绿色金融服务
要进一步促进全产业延伸。为实现绿色金融服务的全产业延伸,金融机构应从传统的农业生产环节向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等全产业链拓展。通过提供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支持特色农业农村经营主体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的绿色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例如,金融机构可以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绿色信贷,支持其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为农村物流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其采用新能源运输工具,降低碳排放。
要进一步促进新型业务拓展。拓展绿色金融服务领域,开展绿色金融租赁、绿色信托、绿色保险等新型业务,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乡村企业融资成本的重要途径。绿色金融租赁可以为乡村企业提供大型环保设备的租赁服务,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绿色信托可以为生态农业项目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满足不同项目阶段的资金需求;绿色保险则可以为乡村生态产业提供风险保障,降低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新型业务模式,结合乡村生态振兴的实际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四)提升乡村居民金融素养
促进金融教育普及。提高乡村居民的金融素养是推动绿色金融在乡村地区广泛应用的基础。加强金融教育普及,通过举办金融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线上培训、大学生金融宣传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提高乡村居民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应联合开展金融教育活动,结合乡村居民的实际需求,设计针对性的金融教育内容。例如,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讲解,帮助乡村居民了解绿色金融产品的优势和应用场景,提高其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促进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乡村信用体系是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建立健全乡村信用评价机制,通过采集乡村居民和企业的信用信息,建立信用档案,为金融机构提供准确的信用评估依据。同时,加强信用文化建设,通过宣传诚信典型和惩戒失信行为,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项目来源: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绿色金融赋能河北省乡村生态振兴研究(2024021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