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伟
引言:
思政课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聚焦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进行培养,奠定学生今后为国家、社会建设贡献力量的思想基础。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我党成立并在长期反侵略斗争和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先进革命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但这些内容不可直接用于通识课程教学,或许晦涩难懂,或许枯燥无聊,都是教育资源应用过程中要极力避免的。梁启超曾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意思是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栋梁和未来的希望。因此,红色文化资源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政引领作用发挥至关重要,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实践。
红色文化资源
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紧密相连、关系密切。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璀璨文化遗产,是中国近代史上壮丽篇章之一,其核心由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建立新中国等历史事件和艰苦斗争精神构成,涵盖了党的历史、思想、精神、文化遗产以及先进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了革命、创造、奋斗和创新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则渗透于各级学生日常教育、生活和工作中,借助各类课程、活动、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思想素质,培养精神品质和道德素质,旨在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其能在未来发展中胜任工作、担负重任。
红色文化资源
在高校学生思政引领中的实效性发挥
创新教育内容。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学生思政引领中发挥积极作用,首要的任务是加以重视并构建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因此,高校坚决维护各级党组织的统一领导地位,依托于相应建设与宣传工作,把周边红色文化场所、文艺作品等有机利用起来,丰富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比如,教学中引入湖湘红色文化,对学生审美素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正向熏陶感染。在长期的改革与实践中,三湘儿女以鲜血和生命浸染历史荣光,谱写出了党的精神谱系赞歌,更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湖湘党史人物、革命精神等纷纷展现出群英风采,是民族复兴和奋斗的风帆,更是净化当代大学生心灵和思想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讲解有关先进人物故事、历史事件,剖析相应历史意义。学后组织到革命英雄纪念馆、纪念碑等地进行游览、祭扫,将红色基因根植学生心间。其他地区也是一样,需从学校宣传思政教育之初,就挖掘适应性的、地方性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实现大学生思政引领做好准备。
创新教育方法。当今时代,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逐渐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红色文化对于创新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意义,也对学生形成思政引领,重构其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如何创新思政教学方法,同步实现高等思政教育变革?教师可采用游戏教学法,组织互动性、场景化猜谜游戏,设置“我为人人,一生奉献,为报国站前头(猜党史人物)”、“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猜党史人名)”等等,激发学生参与兴趣。那么,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与情感,了解红色历史事件、人物及精神内涵,表达对红色文化的向往与崇敬。教师可运用微课教学法,在讲解思政理论知识时,借助图文并茂的课件,并插播《红色故事》《觉醒年代》《党的女儿》等纪录片、影视剧、歌舞剧,为学生带来视听盛宴,使其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以独立思考、思政学习与反思,为未来发展筑牢基础。有条件的情况下,进一步开发线上精品课、专门的教育App、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等教育思路,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赋能,提高育人实效性。就文化自信层面来看,高校及教师也有必要开拓线上教育渠道,依托新媒体技术手段构建现代化、智慧化的教育环境,让思想政治教育搭上时代的列车飞奔向前。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创新思政教学方法与模式,助推智慧教育与素质教育加快速度实现。
结束语
总而言之,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奋斗积累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其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政引领、情感熏陶等具有深远意义。一线教育者应当持续深入构建一条适合于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路径,最重要的是融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内容,配合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提高教育水平与学生素质,也以此推动高等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奠定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潘颂汉.百色起义红色文化融入“外国文学史”的课程思政探索[J].大众文艺,2025,(05):144-146.
[2]尚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路径[J].今日海南,2024,(12):51-53.
[3]吕甜甜.新时期高校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索——评《新时代红色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5):231.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桂滇黔地区红色文献整理与当代价值研究》,编号20XDJ017。]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5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