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刘波
新时代以来,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领域。一方面,通过网络阵地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思维敏捷,对新技术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积极在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并进行快速传播,是引领网络舆论走向的最活跃群体。另一方面,大力推进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工作正当其时。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面临的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利用话语权优势对我国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颠覆大学生的正确认知。通过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建设,不仅能够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还可以帮助大学生辨别是非善恶,助力培养时代新人,因而尤其必要。
构建完善的舆论应急平台
一、强化网络舆论研判
高校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舆论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理应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与警觉性。高校应当时刻关注社会热点的发展态势,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并针对广泛关注的热点新闻,迅速组织专业力量对其进行研判,精准把握新闻事件的本质以及大学生群体中引发的舆论倾向。在日常网络行为监管方面,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网络行为监测机制,一旦发觉大学生出现不良网络行为,应予以坚决制止,防止不良行为的蔓延与恶化。对于发表不当网络言论的大学生,高校应给予特别关注与个性化引导。通过谈心交流、组织专题教育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背后原因,并帮助其提升网络素养与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构建网络评论员体系
在网络舆论中,其中最大的危害就是有些评论员在网络平台上肆意传播不当言论或者虚假信息,这些毒瘤误导着大学生群体,严重扭曲了学生的思想认知,对其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基于此,高校应当构建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一方面,高校能够精准把握信息发布的时机与节奏,适时组织发布网上信息,确保其能够从正规渠道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精心选拔一支兼具思想觉悟与政治敏锐性的网络评论员团队,通过正面引导、理性分析的方式,帮助大学生逐步养成积极向上的网络价值观,使其能够在面对网络舆论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构建网络舆论分层监管机制
在当今网络背景下,高校应当构建一套完善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最大程度地削减网络舆情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进一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在构建网络舆论监管制度的进程中,高校应充分挖掘并整合专业技术人员、辅导员以及学生干部等多方面的人力资源优势,精心打建网络舆论分层监管机制,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论从宏观到微观、从群体到个体的精细化监督管理。在这一机制中,学校承担着舆论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职责,需要针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内在规律与特征,构建权威性的监督机制。高校应当积极出台有关大学生文明上网的规定细则,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责作用,将教育与引导工作贯穿于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言行动态。班级干部作为连接教师与学生的关键桥梁,借助其在班级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协助教师精准把控网络舆论的发展走向,及时化解潜在的舆论危机。此外,还应当充分调动寝室成员间的相互监督与相互引导作用,责令大家相互监督、相互引导,从源头上杜绝不当网络舆论的滋生与蔓延。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其在网络舆论领域的表现直接关系到社会舆论生态的健康发展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巩固维护。对此,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以期能够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与敏锐的思维判断,精准识别其中的不实信息与不良导向,始终保持客观、理性与科学的态度。一方面,高校应当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并将网络素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当涵盖网络信息的获取与判别、网络道德与法律规范、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网络礼仪、网络文化判断等方面。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使之能够在网络环境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理性地对待网络信息和舆论。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当下社会热点新闻,让学生深入了解网络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掌握辨别网络虚假信息的方法。
另一方面,开展网络素养实践活动。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多元化的网络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例如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文化创意大赛、网络文明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此激发大学生参与网络素养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宣传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例如,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开设网络素养教育专栏,定期推送相关的文章、视频,并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空间,助力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全面提升。
结束语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务必深刻领悟高校舆论阵地建设的关键意义。需积极强化网络舆论研判,精准剖析舆论走向与态势;构建网络舆论分层监管机制,依据不同层级特点实施有效管控;大力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信息甄别与舆论应对能力。以此多管齐下,全方位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网络舆论观,使其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坚守正道,成长为具备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
[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的(项目名称:新形势下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2SJSZ088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22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