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的路径探讨

□杨志国

概念验证中心的基本内涵

概念验证这一概念来自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公共部门的概念验证平台或自助计划,其核心目标在于缩短科技发展成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距离。具体来说概念验证通过优化各种关键要素,如人力资源、科研技术、市场经济等各方面,为科学技术研发提供多资源、多层面的支持,并将研发成果应用到商业领域,利用其在经济层面的经济影响,吸引社会资本反哺科技研发,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同时这也是推动创新概念向产业化方向推进的关键。从上面的概念可以看出,概念验证中心与科技成果转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已经成为向新型科技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与先进技术实现转化,成为可用生产力的关键,尤其在对科研成果实行筛选、评估等前期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科研成果,实现市场化价值最大化的重要保障。

概念验证中心有以下特点:其一,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容纳多元主体,包括高校、政府、基金公司以及各种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并且主张各个主体都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挥创新精神与协作精神,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携手并进,为科研成果落地贡献一份力量。其二,概念验证中心不是孤立的、完全学术性的,反而要着重坚持市场化导向,突出科技成果的商业价值。具体来说,概念验证中心的团队成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拥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走在市场发展的前线,才能更好地识别和筛选科技成果朝着产业化方向转化的内在潜力,同时还要着重提供相关咨询和评估服务,在保障其经济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科研活动与创新研究。其三,在投入商业应用前,概念验证中心在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中,缺少收入来源,往往会面临着资金短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了缓解这一窘境,相关部门应为科技研发设立专项支持资金,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才能进一步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并投入商业应用。最后,鉴于科技研发与商业的相关性,概念验证中心应提供相应的咨询活动,借助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帮助科研人员了解项目的潜在市场与风险等,积极挖掘项目的潜在价值,寻找投资者,为项目成果转化后续发展提供保障。

高校概念中心建设的模式构建

一、简单模式

简单模式适用于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的初期发展模式,在整体构建方面较为简洁,技术人员队伍要求相对宽松,在技术研发方向更趋稳妥,往往以市场上已有明确市场前景和成熟发展趋势的技术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保障经济效益,但是忽视了对具有潜在发展市场的科研成果的关注,不利于科研成果的创新发展。概念验证中心的简单模式只能提供一些较为简单的咨询服务,究其原因在于整体的团队建设定位模糊,人员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综合能力稍显不足。

二、团队模式

在简单模式整体定位相对模糊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和科研创新水平,亟需一支具有较强职业性和专业素养的队伍,在保障科研创新的基础上,更好地维护与企业间的关系网络,为企业提供更多元的服务形式,来获取更多资金来源。但是团队模式难以更有效地解决价值链与现金流模式相匹配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上稍显欠缺,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才能保证整体队伍建设实现长期稳定。

三、稳定模式

与前两种模式相比,稳定模式在整体定位上更加明确,咨询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除了企业之外还能为其他主体提供针对性的咨询服务,在这一模式下,概念验证中心与高校、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这一模式强调在科技研发方面的主动性,注重特定领域的技术转移,但是忽视网络资源的开发。

四、成熟模式

成熟模式的显著特点体现在商业化水平上,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该模式下概念验证中心定位更加明确,着重于服务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和企业,并与其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股权关系,使得企业发展与中心发展息息相关。成熟模式下的概念验证中心有着成熟的服务体系,能从技术层面、产品层面等多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体验,促进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

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强化区域特色,拓展纵向深度

在高校构建概念验证中心时应重视与地区发展特色相结合。具体来说,在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前期,相关人员可以将建设工作整体规划与高校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考量,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确定中心建设重点,开展个性化服务、差异化建设,确保个体优势,从而更好地规避同质化竞争,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基础保障,为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持。为了进一步突出区域特色,高校在构建概念验证中心时可以尝试主体多元化共建模式,通过分析转化周期、成果辐射范围等要素,精准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构造具有差异化的规划布局,与其他地区形成错位发展,以特定的专业领域为依托,以综合性的服务体系为基础,进一步优化自身建设的独特性,从而吸纳更多资源,为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动力。差异化发展的优势还在于,能够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扩大辐射范围。以高校为主体的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可以很好地借助高等教育发展优势,实现跨学科融合、多地区联动、科学技术赋能等,从而构建高效、互通、多维、全面的新生态系统,更好地服务多元主体。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还可以打造概念验证网络平台,推动线上市场发展,借助线上线下联动的优势,突破时空乃至学科专业的限制,进一步扩大平台影响力,吸引更多优质投资商,促进成果转化。

二、健全培训机构,提升人才质量

专业人员是概念验证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专业素养是中心顺利运行的重要基石,从概念验证中心的概念出发可以看出,概念验证中心平台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强调良好的专业水准,同样重视其商业运营能力,希望能通过培训或引进复合型人才,为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一方面,通过健全培训机制提升人才质量。高校要加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供充足的培训渠道和平台,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提升他们的专业实力和服务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前往校内举办专门的培训会、主题演讲、专题讲座等形式,向他们传授专业能力或市场发展动态,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在企业内部实习或前往其他概念验证中心实践锻炼的机会,以此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市场嗅觉。此外,还应重视服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校应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建立动态化的培训体系,围绕科技成果向商业化、产品化转换的过程、方式等内容,开展相对应的培训工作,确保团队能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行业前沿动态、最新科技发展消息等,满足对不同主体验证辅导、设备租赁、项目孵化等多元化服务内容,为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提供服务保障。另一方面,加强人才引进。高校可以借助校企合作模式、成教融合模式等与企业加强沟通合作,借助企业的丰富人力资源,扩充师资队伍,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引进企业优秀人才的优势在于,他们有着丰富的实战工作经验,掌握最新知识和科学技术,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最新变化,在创新精神、研发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活力,能很好地弥补以高效为主的概念验证中心队伍中的不足之处,促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实现全面发展。

三、优化协同体系,促进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商业应用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需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涉及技术创新、市场应用、生产力转化等多个环节,更需要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携手共建,保障科研成果实现有效创新与应用。为了进一步完善这一链条,应加强不同主体间的合作,优化协同体系,提升创新合力,促进成果转化。基于概念验证中心多方参与的特点,可以建立更完善的协同机制,鼓励各个参与方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科研技术、资源等要素,实现优势互补、共享共建,发挥群体智慧的力量,提高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创新合力,推动成果转化。更重要的是,多方参与可以汇集强大创新动力,为各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促进个体经济发展,还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此外,高校在构建概念验证中心时,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国际的合作交流,转换视角,积极投身于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当中,与国外高校开展深入交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学习他方先进理念,引进优质人才与资源,不断扩充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正确性,被重复验证,启示我国在国际竞争格局当中,应积极面对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概念验证中心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充分意识到这一平台在科技创新与商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概念验证中心,深入解读相关概念与模式,探索科技转化成果的新路径,促进其在市场与产业中的有效运用,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鲁瑞,王振,付鲲.我国概念验证中心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J].天津科技,2024,51(11):89-91.DOI:10.14099/j.cnki.tjkj.2024.11.007.

[2]崔国印,刘芫健,沈清明,等.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的逻辑理路[J].中国高校科技,2024,(10):86-91.DOI:10.16209/j.cnki.cust.2024.10.005.

[3]韩光,李坤白,张茂强,等.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模式与路径——以杭州“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之都”建设为例[J].科技和产业,2024,24(15):47-55.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2025-01-09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5389.html 1 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的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