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曹素霞 安洁
在当今社会,校园欺凌现象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不容忽视。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在不同地区、不同教育阶段均有发生,且呈现出多样化、隐蔽化等新特点。因此,深入研究并构建校园欺凌识别、预防与干预的全链条联动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欺凌识别体系的构建
一、多渠道信息收集
建构校园欺凌综合识别体系,需多渠道搜集资料。在学校层面上,教师要强化日常课堂观察和课间巡查工作,重视学生行为表现、情绪变化和同学间互动关系。比如,一位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发现有一位学生忽然变得少言寡语,成绩下滑,并常常逃避和其他学生的联系,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了解后发现该生正在受到校园欺凌。同时建立了学生匿名举报机制以激励学生大胆举报周围欺凌事件,可以在校园设立专用举报信箱或者开设网络举报平台等方式,并且保证举报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此外,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例如在学校内部安装监控摄像头,特别是在容易出现欺凌行为的区域,能够对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实时的观察和记录,以使欺凌事件发生时能及时取证,并准确认定欺凌事件的过程和涉案人。
二、由专业人员进行评价和评判
搜集有关资料之后,需有专业人员的评价和评判。学校应当配备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这些专业人员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深入分析可疑欺凌行为。比如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对被报告学生和有关人员的一对一心理访谈,或通过笔迹等潜意识呈现手段了解有关人员情绪心理和身体创伤等,理解事件发生背后的动因、人际关系矛盾以及其他深层原因;社会工作者可以综合考虑家庭背景、社交互动等多个方面,来判断这一事件是否属于校园欺凌,以及它的严重性。同时成立由多个专业人员参加的评估小组并定期开会总结和分析所搜集的资料,并根据专业标准和经验,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准确认定,制定应对措施以保证认定结果科学准确。
校园欺凌预防策略的制定
一、注重养成教育,塑造孩子完善的人格特征
在校园欺凌干预中,注重养成教育塑造完善人格至关重要。不安全型亲子依恋关系下的孩子,因家庭不良环境与父母不当教养方式,在同伴交往中易出现退缩胆小特质,沦为受欺凌对象。像留守儿童及来自特殊家庭结构或接受专制、放纵教养的孩子,常仅被满足生理需求,内心的安全感与价值感被忽视,关键期心理营养缺失,“五朵金花”无法绽放,心理脆弱不堪。所以,要从根源干预,引导父母构建健康亲子关系,给予孩子充分心理滋养,满足其高层次需求。学校也应加强心理辅导与品德教育课程,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培养社交与情绪管理能力,让他们拥有强大内心与健全人格,从而降低校园欺凌发生的可能性,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二、教育和宣传引导
开展综合教育和宣传活动,是防止校园欺凌发生的重要途径。学校要把反欺凌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体系中,并通过设置专门课程、主题班会和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校园欺凌界定、种类、危害及应对方法教育。比如每周班会课都会安排一些时间讨论反欺凌教育主题,使学生交流观点和经验,提高学生感知和辨别欺凌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不同宣传渠道广泛传播反欺凌思想和信息,形成强烈的校园反欺凌文化氛围。比如在校园里制作了一系列贴有欺凌行为表达、受害者声音和正确对待方式的反欺凌宣传海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建立尊重别人、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三、环境和制度建设
良好的校园环境与完善的制度是反欺凌干预的关键。在校园环境营造上,打造和谐有序、充满关爱的氛围,通过张贴反欺凌标语、举办主题活动等方式,强化反欺凌意识,让学生从心底抵触欺凌行为。同时,合理规划校园空间,减少冲突易发的隐蔽角落。在制度建设方面,制定清晰明确且严格的反欺凌规章制度,明确欺凌行为的界定、处罚措施以及申诉流程,让学生知晓边界所在。鼓励班级、社团等组织开展合作性活动,增进同学间的信任与团结,打破隔阂,弱化冲突产生的土壤。教师和管理人员也要加强监督,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欺凌问题,多管齐下,构建起全方位的反欺凌防护网,切实保障校园的和谐稳定。
校园欺凌干预措施的实施
一、及时响应,现场处置
学校在校园欺凌事件出现后,要有快速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相关教师或工作人员在接到欺凌事件报告后,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将欺凌者与受害者分开,确保受害者的人身安全,并对现场情况进行初步评估。比如,如果发现学生被伤害,要立即与校医联系治疗,或者送就近的医院。与此同时,我们会及时告知学校的领导、家长和其他相关部门,例如学校的保卫部和当地的派出所,以便学生共同参与事件的处理工作。现场处置过程中工作人员应保持平和和公正,以免给学生带来二次伤害,并采取安抚被害人情绪和询问事情发生情况等措施,为随后的查处做铺垫。
二、心理辅导和跟踪
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受害者及欺凌者均需给予专业心理辅导和跟踪调查。学校心理咨询师要及时对受害者进行心理支持和疏导,以帮助受害者克服欺凌事件造成的恐惧心理、焦虑心理和自卑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得到康复。如通过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为受害者提供表达感情和学习创伤应对技巧以及重建信心和安全感的机会。对欺凌者进行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帮助欺凌者了解其错误的行为及背后原因,并指导欺凌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学校要建立跟踪跟进机制,不断观察和评价受害者及欺凌者一段时期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并依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辅导策略和措施,保证受害者能真正从阴影中走出来,欺凌者也能完全改正自己的错误,以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深入探索和构建校园欺凌认定、防范和干预全链条联动机制,以期为有效治理校园欺凌这一严重问题提供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对校园欺凌现状和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建立科学识别体系,制定健全预防策略和实施有效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重点关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政府等各方的协同联动作用,能够从根本上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本文系邯郸市202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少年校园欺凌预防、识别、危机干预联动机制研究,课题编号:Q2024396]
(作者单位: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邯郸05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