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慧 焦明木 赵欣 姜文峰
高校党建工作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其中意识形态引领地位至关重要。现阶段,不少高校在意识形态教育中存在内容深度不足、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影响引领效果。为了增强意识形态的引导力,有必要强化党组织的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同时通过教育模式的创新来提升师生的认同感。本文的策略有助于改善高校党建工作中的意识形态引领,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党建;意识形态;引领策略
引言:在当前信息化、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高校不仅肩负着培育人才的根本任务,也承担着引导社会意识的重要角色。在思想多元化及社会文化变迁的背景下,高校党组织在意识形态引领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强有力的党建工作有助于确立高校正确的价值观,并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强化党的组织建设并创新教育形式,可以显著提高意识形态教育效果,进一步巩固师生对主导意识形态的共识,进而推动高校健康发展,履行社会责任。
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党建工作不仅关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同时也直接影响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方向。强有力的党组织建设,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内的普及,为学生输出正确的思想导向。随着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党建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强化党组织领导作用,不仅是保障教育政策的落实,更是思想政治教学的关键路径。通过党建工作,高校营造出积极的政治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传承者。同时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推进思政理论课的革新与进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党建工作中意识形态引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缺乏深度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的教学多浮于表层,缺乏与学生日常生活及社会关注的融合。教学内容显得单调,缺乏与时俱进的特征,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过分依赖课堂教学,缺少互动和实践环节,这使得学生对于意识形态教育的接受度不高,且学习态度趋向应付化,教育效果受到影响,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高校党组织意识形态引领效果有限
高校党组织在引领思想意识方面成效并不显著。部分高校党组织未把意识形态引领当作核心任务,缺乏相应的实施策略与周密计划。在实际操作中,党组织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反馈机制,且成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不足,未能充分引导学生思想,使得意识形态工作未产生预期效果,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高校党建工作中意识形态引领的策略研究
一、加强党组织建设,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关键在于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保证党组织在高校中的引领地位得以巩固。党组织需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明确责任划分,推动每位党组织成员积极参与意识形态教育实践。并且,党组织应当定期举办学习交流会议,提升党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使其能准确引领学生思想动态,破解学生在思想上的迷茫。党组织要加强对意识形态教育的监管与效果评估作用,对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处理解决,保障教育活动深入学生内心。借由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意识形态教育将不只浮于表面,更能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运行、文化营造等多个层面发挥持久而深刻的作用。
二、创新教育形式,增强师生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为提升师生对价值观念的共鸣,高校需更新教学策略,打破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首先,可以采纳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运用视频、音频以及互动教学软件等多种方式,将抽象理论与具体实际相融合,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其次,高校应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融合,开展社会实践、讨论会、公益活动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价值观教育的深刻内涵。同时,可邀请学界权威与专业人士举办讲座、开展学术讨论等,促进师生思想交流,加深对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通过多元化和定制化教学模式,能激发师生参与兴趣,促使他们从内心接受并践行正确价值理念。
结语: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使命,特别是在引导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通过不断巩固党的组织架构,深化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和传播,可以增强其辐射效应和感染力,从而为党和国家未来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此外,创新教育形式,提升师生对意识形态的归属感,对于增强引导效果同样至关重要。为应对高校意识形态引导中的难点,需要强化党组织职责的落实,通过多样化手段深化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确保培育高素养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馨月,张裕强.依托学生党建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策略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2(3):84-87.
[2] 陈贤明.新时代民办高校基层党建引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路径探析[J].时代报告, 2022(35):43-45.
(作者单位:邯郸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