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

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潘欣言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文化逐步渗透,个人主义、自由独立等观念逐渐深入青年一代的内心。这些观念在丰富青年思想的同时,也对传统家庭伦理观念产生了冲击,导致孝文化的弱化,进一步引发社会中养老和亲情关系淡化等问题。因此,弘扬孝文化,推动其创新性发展,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庭道德建设至关重要。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将孝文化充分融入思政育,不仅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也能推动传统孝道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文从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出发,分析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及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创新路径以推动孝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高校育人质量的提升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丰富且发展持久

孝文化起源于西周时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敬亲、养亲、延亲、侍疾、立身、顺亲、谏亲等丰富内涵。这些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物质保障与精神赡养并重

孝文化不仅强调子女为父母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敬重与关怀。孔子提出:“不敬,何以别乎?”即指出只有物质供养是不够的,精神赡养才是真正的孝道核心。

三、与经济模式和社会结构紧密结合

孝文化的形成依赖于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单位,血缘关系成为核心纽带。政府通过立法保障子孙的赡养义务,形成了“养儿防老”“尊老敬老”等社会共识,为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提供支持。

四、等级秩序与家庭权威的体现

孝文化与封建等级制度结合紧密,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下,父母拥有至高的家庭权威,子女被要求无条件服从。这种专制性家庭关系限制了个体的自主意识发展,成为孝文化的局限性。

孝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困境

一、孝道行为的弱化与流失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加剧,许多年轻人长期外出工作,与父母联系减少,亲子关系逐渐淡化,亲情观念趋于薄弱。传统的孝道行为因时空距离受限而难以实践,“父母在,不远游”等观念已不再适应当代社会,子女在物质和精神上赡养老人的难度增加,孝道逐渐弱化和流失。

二、传统孝文化难以转化

传统儒家文化中,父母对孩子拥有绝对权威,孝道带有封建性和不平等色彩。随着五四运动后自由、独立思想的引入,现代年轻人追求个性和自主,更倾向于与父母平等相处,但常因叛逆和冷漠与父母对立。许多年轻人专注自身发展,忽视对父母的物质和精神关怀,导致空巢老人和拒绝赡养现象增多,严重损害亲子关系,阻碍了孝道的传承与发展。

三、孝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融合不足

一方面,孝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存在感较低,表现为教材内容不足,教师讲解不多;另一方面,授课方式较为单一,以PPT、视频播放为主,缺乏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养老问题的改善和解决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9亿,养老问题在我国越发凸显。尽管市场经济推动了养老机构的发展,但其覆盖面仍有限。在社会养老不足的情况下,亟需家庭在养老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全社会弘扬孝文化,带动人民践行孝道。

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尽管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已不再局限于家庭单位,但家庭关系仍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中国人依然重视家庭观念和亲情。一则报道中,上海一位老人因长期孤独在网上疯狂购物,反映了长期空虚导致的心理问题。可见,传承孝文化、子女敬老爱亲对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三、推动社会道德建设,培养青年责任意识

孝道的传承要求将孝道观念付诸实际行动,履行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践行孝道不仅要通过工作为父母提供物质保障,还需常回家关心父母的精神需求。这有助于培养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也符合社会对家庭道德的要求,推动青年承担家庭责任,缓解养老压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财富,弘扬孝道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要求。焕发孝道在新时代的活力,凸显其价值,并以新的方式践行,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将孝道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

一、推动孝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为更好地将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传统孝道进行改造,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传统孝道存在形式僵化、内容陈旧的问题,一些老人仍坚持过时观念,而部分年轻人则对孝文化冷漠排斥。为解决代际差异,需结合社会现实和青年心理,推动孝道的创新与发展,构建新时代孝文化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使孝文化深入人心。

如,春晚歌曲《是妈妈是女儿》和电影《你好,李焕英》等优秀文艺作品,跳出了传统的孝道讲授形式,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青年共鸣,让青年人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为孝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二、进一步将孝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深入研究孝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寻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一方面,将孝文化中的精华进行理论升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撑;另一方面,要确保思政理论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同时展现孝文化的文化内涵,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三、推动孝文化走进高校校园

学校通过转变传统孝道教育方式,从单纯的背诵、抄写名言名句转向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和诗词比赛,打破了生硬灌输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儒家孝文化的兴趣,重新焕发孝道文化的活力。

四、营造知孝行孝的社会氛围

在政府引导下,社区通过孝文化实践活动将孝道融入社会各处,如开展宣传演讲、表彰孝亲模范、组织敬老院公益活动和街道壁画宣传等,让孝道观念深入人心。此外,各地还建设二十四孝图塑像和孝文化旅游景点,营造全社会弘扬孝文化的氛围。

综上所述

在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孝道虽面临挑战和变化,但仍在家庭关系和社会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依然需要坚持弘扬孝文化。传承与创新孝道不仅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还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高校作为传播孝文化的重要途径,应增强孝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力度,转变传统传播方式,贴近青年情感和现实需求,推动传统孝道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2024-11-21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2318.html 1 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