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为基础,各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文物和经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登记公布、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它们见证了革命历史的重要时刻和重大事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反映了革命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和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通过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参观和学习,可以深入了解革命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的挑战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是一个旨在促进文物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好的趋势,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在物理损害和文物保护上却面临挑战。
一方面,在活化利用过程中,由于被频繁地用于参观、展览、举办活动,其表面容易受到磨损。游客的触摸、踩踏以及活动所需的设备布置都可能对文物造成直接的物理损害。加上长时间的暴露和频繁地使用会加速文物的老化过程,导致材质脆弱、颜色褪色等问题。在维护或修复工作中,若没有按照专业标准操作,则会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破坏文物原有的历史痕迹和工艺特征。例如,使用不合适的清洁剂、修复材料等,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另一方面,活化利用后,文物的保护需求会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文物要同时满足参观、举办活动等多种需求,其保护措施就要更加细致和周全。例如,大量游客的涌入可能导致文物周围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发生变化,从而加速文物的老化过程。活化利用后文物保护需求的复杂化,其保护成本也相应增加,由于游客活动的不可预测性,文物保护工作还需要具备更强的应急能力和灵活性。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的策略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是一个涉及多方面考量和实践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坚持。
第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与传播。通过使用高精度扫描和三维建模技术,为革命文物创建数字模型。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让参观者通过头戴设备进入虚拟的文物环境,实现身临其境的体验。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在文物现场叠加虚拟信息,如历史背景、人物介绍等,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还可以在官方网站或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线上展览专区,展示文物的图片、视频和三维模型。邀请专家进行线上讲解,解读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设立线上互动环节,如问答、投票等,增加观众的参与度。举办线上活动,如文物摄影大赛、文创产品设计比赛等,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
第二,结合社会需求进行活化利用。将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融入教育体系,通过与教育部门合作,将革命文物纳入学校的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中,设计专题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和文化。与旅行社合作,提供专业的研学旅行服务,包括导游讲解、互动体验、实践任务等,让游客在旅行中学习、体验和感悟革命精神。通过举办教育活动,在革命文物所在地举办各种教育活动,如讲座、展览、竞赛等,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第三,多方面创新利用革命文物。设定特定的时段和空间进行利用,以免过度开发和利用对文物造成损害。例如,可以在旅游旺季或特定节日期间开放部分区域供游客参观,同时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和时间。在确保文物安全和不影响其历史价值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利用,例如,可以在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将部分民居、住宅等革命文物改造为小型宾馆、客栈等经营服务场所,这样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还能让他们加深对革命历史的理解。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的意义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传承红色文化,激发爱国情怀,凝聚民族力量,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第一,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通过活化利用这些文物,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受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推动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打造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文化品牌等方式,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还可以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通过发展红色乡村旅游等方式,实现革命文物利用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第三,提升历史认知,加强爱国情怀。通过活化利用这些文物,可以让人民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提升历史认知。同时,这些文物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参观革命文物,可以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革命文物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独立和争取人民自由的英勇斗争,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光荣历史。加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项目基金: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社会智库项目“云南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项目编号:SHZK202433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扎西干部学院,云南 昭通65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