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乡土文化视域下的乡村小学德育路径建构

□孙晓菲

乡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摇篮,承载着乡村的历史传统和发展轨迹,对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建设文明乡风具有重大意义。当前,部分乡村小学德育存在着的德育目标不清晰、德育内容缺失乡土伦理、德育实践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而乡土文化具有发挥德育价值的可能性和便利性。因此,本文在分析乡土文化德育价值的基础上,提出打破文化对立,彰显德育目标包容性;依托文化资源,赋予德育内容乡土性;回归生活实践,提升德育实施有效性。重新建构乡村小学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结合构建学生的乡土文化体验活动圈,帮助学生树立重义轻利、热爱互助、家国相依的价值规范。

关键词:乡村德育;乡土文化;问题及对策

问题的提出

一、德育内容忽视乡土伦理

乡土伦理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其维持乡村社会秩序、促进文明乡风建设、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作用。然而,当下乡土伦理被视为陈旧落后、封闭保守的价值观念而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德育内容之外,乡村学校德育失去了其独特地缘结构而赋予的文化特性。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材中所呈现的乡村面貌缺乏时代性。如六年级上册课文《三黑和土地》插图中的农民头戴草帽,衣着上打着补丁。独具价值的乡土伦理若未能成为乡村德育的内容,而仅以地方性知识卑微的存在,将造成其中所蕴含的村规民约、天人合一、乡土礼仪等道德价值和意蕴无法被阐释,因而更无法培养将来回馈乡村的人才。

二、德育实施脱离现实生活

“实践性”是德育的本质属性,个体总是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道德实践,完善道德认知。而反观当下乡村学校德育的实施并未充分关照学生的乡村生活空间。电子媒体、网络生活和补习场所代替了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学生缺乏参加无组织活动的自由,无法在家乡活动中增长知识、学会交往、自由探索。学校德育所使用的教材单一、教学设计简单,甚至大多数场景的创设是以城市为视角展开的,将德育实施变成了单纯的“讲德育”“教德育”,淡化了学生和乡村世界间的意义联结。

乡土文化如何发挥其德育价值

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朴素的生活经验、习惯和习俗,能够以常识性的存在方式和故事性的叙述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教益,其效果远胜于枯燥的道德原则。乡土文化强调尊重学生的经验,创造学生熟悉的文化环境,让学生认识伴随自己出生成长的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对各民族文化理解和包容的态度。

乡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便利性和实用性,其产生于人们的劳动经验和政治生活,遍布在乡村社区的各个角落,为农村学校德育的文化提取和整合提供便利。“一个生活在礼俗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不用思考这些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乡土文化具有天然的秩序和结构法则,引导学生走向道德理性,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乡村学校在利用乡土文化进行德育时就应当意识到道德学习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学习,其更强调“应该是什么”的学习,即人们潜意识里作出的道德判断。

基于乡土文化构建乡村小学德育育人领域的策略

一、德育目标的确定

乡土文化视域下确立学校德育目标应当在满足德育总培养目标的情况下培养有乡土价值观念和乡土道德精神的人。乡村学校的德育目标在确定前应当处理好两对矛盾关系。首先,平衡城市道德价值和乡村道德价值之间的关系,意识到二者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和而不同”的主张。其次,处理好“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关系。乡村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应当超越原来的“适应社会”朝向“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完成飞跃,以适应“家乡”空间的转变,满足学生精神和文化上的个体需求。乡村德育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主动认知,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伦理传统。学生通过对家乡方言俚语、历史遗迹、风土人情、民间故事等的了解,能够激发其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并通过进一步熟知乡村社会中的行为准则和处事规范,从而深化对乡土文化的认知。二是情感认同,学生在和乡土伦理的有效互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对乡土伦理形成认同和理解。三是自觉实践,学生在形成热爱乡土文化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上,能够自觉践行文化内在的精神价值,实现个体自主和谐的发展。四是反思创造,引导学生对自身的文化实践进行合理评价,辩证继承发展乡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并敢于结合现代精神文明的要求进行创新,增加乡土文化的时代魅力,产生稳定的“爱乡”情感。

二、德育内容的选择

当前,乡村社会面临着文化断裂和失衡的危险,乡村学校亟需进行德育模式的转型,实现德育场域生活化和乡土文化逻辑的统一。乡村学校德育内容要依靠乡土文化实现生活化,需要从精神、物质等多种文化形态入手。其次,乡村学校德育内容应当包容开放、审慎批判地接受现代道德文明,摆脱以血缘、地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差序格局”社会,乡村学校德育要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更迭中寻找新的生长点。对此,乡村学校可以将乡土文化和学科教学相结合,通过整合乡土文化中的节气、民俗、节日、传说等文化要素,激发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教学。与此同时,乡村学校也要回应时代变化,借鉴城市文化的教育经验,创造性地丰富乡土文化的内涵,转化文化形态,同时利用数字技术突破教育资源的限制,让乡村学校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给乡村教育文化育人以持续的动力,在内外部文化互动交融中构建乡土文化的共生、整体的发展生态。

三、德育实施的创新

随着“进城务工”的农民家庭越多,留守儿童成了教育的“阵痛”,家庭主体的缺失无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乡村学校德育要弥补多方教育主体缺位造成的负面影响就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创办各类学习和兴趣组织,在民主、平等的德育氛围中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例如,鼓励学生参与家乡事务,让学生成为“家乡的主人”,获得积极的情感和深刻的体会。其次,应当强化道德实践,以学校为主牵动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如邀请家长进课堂讲述家乡民间故事。社会方面应当利用好当地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让学生深入了解乡土文化,体会其中的价值内涵。乡村德育实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乡村劳作中养成敬畏自然的信仰,在参加礼俗活动中深化“仁爱友善”“知礼守礼”的思想认识,在参观传统建筑中理解“传承”和“冲突”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后喻文化”的影响下,家校社全方位的德育体系影响着乡村生活,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和文明乡风的建设,创造中国乡村新面貌。

结语

依托当地乡土文化建构乡村小学德育育人场域,彰显当地乡土文化的生命力,重新构建城乡一体的德育目标,体现乡土特色的德育内容,生活渗透的德育实践,帮助学生树立重义轻利、热爱互助、家国相依的价值理念,提高乡村小学德育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河北 石家庄050000)

【基金项目: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资助项目(“四史”研究专项)(项目编号:CXZZZX2023049)成果。】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2024-10-23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0298.html 1 乡土文化视域下的乡村小学德育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