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融合策略

□黄伟达

新时代下,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融合已成为高职院校提升育人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将二者有机融合不仅是对高职教育的优化和创新,更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的必然选择。通过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既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又能使学生在创新创业时自觉遵循法制道德规范,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职业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标。

明确立德树人的融合目标

在高职教育中,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都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载体,而将二者有机融合更是提高育人效果的有效方式。这要求教师在设计和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时,必须明确立德树人的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合教育的具体目标。这些目标不仅要涉及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立德树人的融合目标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合教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光荣使命,增强他们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意识。二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教师应在思政课程教学时,潜移默化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尝试,以培养他们面对挑战时的积极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系统的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合教育,在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职业素养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更好地促进其全面发展。四是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应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将思政理论知识与实际创新创业问题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合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团队项目的开发和小组讨论的运用,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沟通、协作,并在实践中锻炼其领导才能。

优化理实结合的融合内容

想要实现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机融合,历史结合的融合教学内容至关重要,这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对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引入优质教学资源。首先,教师可以应用案例教学法。将一些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引入思政课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成功案例背后的价值观念、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让学生在了解和讨论过程中,不仅能接受思政教育,还可以学习到创新创业的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融合内容的挖掘和拓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教育、职业道德等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用积极向上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用法治教育规范创新创业行为,用职业道德促进学生在未来创新创业时取得成功。其次,运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也是推动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或所学专业的行业需求,开展模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让学生通过完成创新创业项目的规划、执行到评估的全过程,使其在实践中体验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多种技能,并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公民意识、法律法规遵守等思政教育元素。另外,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融合也不应只是二者的简单融合,教师还可以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设计跨学科融合课程,如在二者融合时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课,如会计实务、计算机应用、室内设计等,让学生在多学科交叉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与相应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校内外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在基地进行专业实践、顶岗实习、参加竞赛等,通过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提升教师的融合教学能力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融合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的融合教学能力是实现二者有机融合的关键步骤。首先,教师需要不断深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同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对此,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开展教研交流活动,并定期开展培训活动,让两门课程的教师更加系统地了解另一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将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其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融合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教学能力。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了解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能够将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创新创业的实践相结合,设计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的教学内容。因此,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可以一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协同开展教学活动,并积极学习和借鉴彼此的优秀教学经验,以实现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提高。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教学工具已成为高职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积极学习并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教学工具的应用,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同时,良好的师生互动也是提升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合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予以正确的引导,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化思政育人效果。

完善多元主体的教学评价

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效融合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同样也离不开对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构建一个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学评价内容要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试卷考试、小组作业等形式外,教师还应增加项目实践、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内容,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学生在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合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学评价标准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既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分层的教学评价指标,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效,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学生日后步入工作岗位或自主创业都具有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教学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让他们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教师也应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融合发展。除此之外,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也应不断完善。以往的教师评价往往过分强调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努力和创新。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合下的教师评价体系,应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纳入考核范围,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实践更具创新性的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合教学方法,从而建立一支具备良好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合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合的有效路径,深化教学改革,在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精神,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良好思政素养,推动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的高质量发展。

[1.2023年度福建省教育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新时代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和能力提升研究”(JAS23363);2.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2023-2024学年思政专项课题立项“特区精神融入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单位: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361000)

2024-10-23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60297.html 1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融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