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艺丹 周慧
当前,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体系最完整的发展优势,但“大而不强”“全而不精”成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数字经济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我国制造业实施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强信息基础设施, 夯实“数实融合”发展底座。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新旧基础设施协同发力,二者互为补充,既要加大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也应维护好已有基础设施,夯实制造业数字化发展底座。
统筹规划新基建布局。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要重视数据资源与信息技术布局。第一,加快数据市场培育。根据获取数据的性质,建立系统的数据管理制度,形成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跨境市场的多层次数据要素市场;积极培育产业数字化发展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更好地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第二,加强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化制造业集群;加快人工智能与量子信息等新技术落地,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强化信息技术国际化,提升国际竞争力。
优化提升传统基础设施。利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提高整体性能;通过数字化改造,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基础设施跨区域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基础设施运行数据和用户需求,挖掘基础设施发展潜力,优化传统基础设施布局和配置。
支持产业数字化转型,增强产业发展韧性。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有助于制造业的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型。
全链条强化制造业数字服务。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产业链的两端延伸,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提供从设计、制造到安装、调试、运维等“一站式”服务;鼓励制造业领军企业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行业内部资源共享、行业外部资源扩散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构建制造业数字服务协同应用生态,推动制造业数字服务创新发展。
分层次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与政府合作机制,对中小型制造企业开展“政府帮扶、平台支持”的产业数字化评估;政府与制造企业共同出资培育一批专攻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等方面的新兴产业,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专业服务。
培育高端数字人才,优化制造业人才供给。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巨大的“人才缺口”,数字人才供不应求,优化数字人才结构刻不容缓。
多角度优化人才结构。实施高层次人才对外开放、对内引进政策,为制造业持续发展壮大护航;鼓励科研院所与制造企业合作,储备多元化的实用型人才,实现人才供需动态平衡;推进职业院校智能研发、制造等专业人才培养,培育制造业数字化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
多层次健全数字人才保障机制。制定数字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地区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等战略方向,明确数字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完善地方人才引进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创新人才、团队采取奖励制度,释放数字人才创新活力,打通“梗阻”,引导数字人才向高端制造行业流动;完善政府监管体系,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监管工作,建立针对性、灵活性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与社会保障制度。
强化数字技术指导,驱动制造业降本提质增效。数字技术以其高效、精准和灵活的特性,为制造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可以通过强化数字技术研发与创新、优化生产流程和供应链管理,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加强数字技术研发与创新。加大对数字技术研发的投入,包括资金、人才和设备等,确保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数字化转型基金为企业提供研发资金支持,吸引更多企业投入数字技术研发,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数字技术研发投入。企业应设立专项资金通过引进先进研发设备和测试工具进行算法开发、数据分析、模型验证等,为数字技术研发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生产流程和供应链管理。企业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生产流程进行精细化分析,找出瓶颈和浪费环节,进行针对性优化。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追踪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利用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帮助供应链各方进行协同决策,通过共享数据和算法,优化生产、库存和物流计划,提高整体效率。
(本文为河北经贸大学2024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资助项目“数字经济驱动京津冀城市群制造业转型升级及空间效应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