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方艳
乡村兴则国家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而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化赋能,开启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模式,有利于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要加强数字乡村建设,促进数字资源与传统农业要素的融合渗透,推动传统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提升农业产业智慧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系统把握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重构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振兴,它为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做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创新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新阶段、新形态,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数字技术普及将新技术、新思维渗透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加快了现代农业知识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进而创新农业生产管理方式,给农业农村带来新驱动和新变革,重构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丰富乡村数字化发展的创新和实践,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助力乡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掀起乡村振兴建设的新浪潮。
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旨在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任务。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融合程度加深,城乡之间在信息获取方式、数字技术应用范围和程度与信息基础设施覆盖程度等方面差距逐步拉大。而数字乡村建设意味着主动将5G网络、新基建等技术“送进”乡村,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汇聚更多乡村数据资源,加速实现城乡互联互通。有利于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打破城乡信息壁垒,降低市场各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实现城乡之间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红利和现代技术进步成果城乡居民共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
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乡村治理事关乡村社会现代化,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新一轮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传统的乡村治理观念和治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可以加快构建党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和智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组织基础。通过利用数字和网络技术,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党建”并加快向乡村延伸,有利于加速乡村治理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现代乡村治理的数字化、精准化程度。线上数字平台建设拓宽了党员干部与所在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渠道,可以高效精准地收集、整理并回应农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也为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新途径,调动了群众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感和幸福感。数字乡村建设还可以创新宣传、培训形式,通过“互联网+法律服务”等方式帮助农民普及法律知识、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增加知识储备,增强法律修养,进而培育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促进法治乡村建设。
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要统筹推进城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完善民生保障信息化服务,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既需要夯实基础,更需要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共建共享性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涵盖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及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等内容,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根基。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致力于向高效、集约、智能、安全、绿色方向发展。加大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在县域及乡村地区加速千兆宽带、5G网络、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广大农村及偏远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建立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信息库,发挥数据对管理决策的重要支撑作用。完善农业生产服务系统,搭建集消费、就业、教育、医疗服务、人居环境于一体的数字乡村信息应用服务平台,逐步形成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基层数据共建共享。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创造条件推进乡村地区农田、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挥最大应用价值。持续推进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结合各地区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数字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有效评价数字乡村发展。
有序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增强数字乡村发展动能。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实现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全面深度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智慧农业、科技农业和精准农业,鼓励农业无人机、无人驾驶拖拉机、精准畜牧领域发展壮大。合理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培育农村新业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产业新模式,如创意农业、认养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深化农产品电商发展,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网络销售区域特色农产品,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实现农业产供销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支持培育信息综合服务企业开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引导在线旅游、电子商务、社交媒体、智慧金融平台企业将产品和服务下沉到乡村,由政府部门设立专项基金,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提升乡村数字产业综合实力。
着力培养乡村数字化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乡村数字化人才队伍,培植数字乡村建设后备力量。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协同创新作用,组建高质量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队,在农产品栽培、病虫害防治、自然灾害监测、农产品质量监管方面提供专业性技术咨询指导,引导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有序开展。加大复合型人才招揽培养引进力度,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和返乡就业人员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健全数字化人才培育、引进及激励机制,加大在乡村资本、基础设施、技术方面投入,完善农业科研技术体系,增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着力解决人才待遇问题,吸引数字化人才更好扎根乡村。持续选派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发挥其知识储备优势和派出单位资源优势,提高乡村管理工作效率。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农民素养与技能,培养实用型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创新培训形式,依托数字化平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群众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数字化应用能力,鼓励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强致富本领。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