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 王春蕊
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群体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个人前程、家庭幸福和国家未来。近年来,河北省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今年达到52万人,创历史新高。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和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亟须从市场促进就业、公共部门招聘就业、高校就业能力培养、公共机构服务指导等多层面发力,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多维互动、合力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新格局,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营造良好环境。
坚持经济发展和市场促进双轮驱动,拓展企业吸纳就业能力
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聚焦省内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回国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必须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释放国有企业、中小微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拓展就业新空间。
引导企业吸纳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优先导向,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围绕当地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和特色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支持扩大灵活就业。灵活就业本质上是劳动力资源与生产要素在供需条件约束下形成的一种特定生产服务方式和工作形态,占比超过城镇新增就业的1/4。支持选择慢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灵活就业寻找职业方向,推动养老、托幼、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等服务业发展,鼓励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发展壮大,催生更多就业岗位,发挥灵活就业“蓄水池”作用。
鼓励自主创业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挥政府投资开发的孵化基地等创业载体作用,落实免费场地支持、创业担保贷款等优惠措施,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和企业加强后续的跟踪扶持,为创业项目成长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坚持政策供给与服务基层双向拉动,增强公共部门招录能力
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是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公共部门招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选择,也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聚焦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政策性岗位作用,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政策措施,力争政策性岗位招录规模稳中有升。
扩大公共部门招聘规模。压实各级政府部门责任,公务员(含选调生)招录增加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空缺岗位主要用于高校毕业生;国有企业发挥带头引领作用,持续扩大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国资委监管企业单列一定比例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深化落实基层法官检察官助理规范便捷招录机制,畅通政法专业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司法机关就业渠道。
扩大基层就业规模。进一步提高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录聘毕业生比例,充实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技、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岗位,重点面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战场和基层乡镇一线。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基层服务项目,落实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代偿升学等优惠政策,通过在挂职锻炼、人才流动等方面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踊跃到城乡社区从事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工作,真正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扩大招生入伍规模。紧紧围绕毕业生需求,持续扩大硕士研究生、普通高校专接本招生规模,增加第二学位招生数量。响应国家号召,畅通大学生入伍绿色通道,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更多大学生特别是毕业生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完善就业见习相关政策保障,通过扩大见习岗位、增加临时公益性岗位、高校科研助理岗位、公办幼儿园幼教岗位等,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坚持专业设置与理念调整双侧优化,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摇篮,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聚焦就业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用人单位标准不断提升的实际,必须坚持市场导向,深化办学理念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不断增强学科专业与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统筹调整专业。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布局,适当超前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等急需学科专业,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大力发展金融投资、科技信息、学前教育、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相对接的学科专业。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落实职业院校与普通学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要求,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吸引力。指导企业转变用工观念,打破招聘中唯名校、唯学历倾向,为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
深化职业生涯教育。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建立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就业思政”工作体系,组织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投入力度,推进培育建设一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帮助毕业生找准定位、明确目标,明晰成长路径。
创新就业指导方式。发挥高校就业工作队伍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调整择业预期,结合不同学生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和就业目标,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解决求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坚持政策保障和就业服务双边发力,优化人才机构服务能力
针对传统业态用工减弱、新业态蓬勃发展,高校毕业生服务就业选择多元、服务需求多样的实际,各类就业服务机构要聚焦传统招聘方式改变和区域行业分布不平衡影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信息推送、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不断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建立“实名制”就业管理机制。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定向摸排登记,逐一联系,将掌握就业意愿、技能水平、就业服务需求等相关信息录入实名制信息系统,量身订制帮扶计划,上门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等就业服务,实现动态管理,确保高校毕业生“离校不断线、服务不间断”。
搭建“常态化”线上线下招聘平台。在公共招聘网、人才网等网站开设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设立岗位速递、就业导引、直播带岗、就业见习、职业指导、就业政策、创业展示、求职登记等服务专栏;全面开通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通道,通过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网络招聘会”“高校毕业季大型网络招聘会”“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线上招聘活动,形成“招聘活动日日有、月月新”的生动局面。
完善“全天候”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对延迟离校的毕业生,相应延长报到接收、档案转递、落户办理时限;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暂时在学校保留其户口、档案,并为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按应届毕业生及时办理就业手续;将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对象,提供“一对一”就业指导和帮扶。
建立“无缝式”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各地教育、人社等相关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工作调度、数据统计衔接、协同推进、信息共享发布、服务活动协调联动五个机制,定期会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定期调度和就业率通报制度,形成统筹推进工作合力,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创业的目标。
(作者单位:徐磊,石家庄学院;王春蕊,河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