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翼飞 马佳丽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可以形成潜在的“新消费群体”,会带来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
稳定并不断扩大总需求,是畅通经济循环、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中美经贸摩擦加剧,特别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稳定总需求就要充分发掘内需潜力。立足国内市场、挖掘内需潜力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石。
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下简称“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通过补齐民生领域设施与服务的短板,有助于拓展投资空间、释放消费潜力。从消费拉动作用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了就业结构的转换,增加了农民家庭的收入,形成了潜在的“新消费群体”。市民化可以通过改变收支预期、降低不确定性、改变消费文化等途径释放农业转移人口的消费潜力,使他们“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从投资拉动作用看,市民化也会带来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拉动领域
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支出法的构成项目选择市民化的拉动领域,按此计算的拉动效应可直接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故可以计算出对国内总需求或GDP的拉动效应。市民化主要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和消费。
投资领域。市民化对投资的拉动主要表现在住房、基本公共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等领域。住房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相当一部分农业转移人口或无能力在所在城市购房,或无资格享受住房保障,因而限制了其住房投资需求,如能达到城镇居民平均住房水平,还有很大的投资需求可释放出来。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是影响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其中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是对市民化影响最大的几个领域。服务设施是提供服务的载体,要保障平等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必然要增加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投资。补齐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设施短板,不仅能够产生直接投资增加,还能间接激发农业转移人口消费和其他领域投资需求的增长。市政公用设施是城镇健康运行的基础保障,其建设要与人口扩张相适应。因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要覆盖农业转移人口,如此市民化将产生很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
消费领域。社会总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在居民消费上,受相关制度改革滞后的影响,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平等享有各种公共福利,导致他们在城镇的生活成本增加,抑制了其消费增长。消费抑制表现为农业转移人口消费倾向明显低于城镇户籍居民,实现市民化意味着两者消费倾向达到相同水平,从而拉动居民消费增长。政府消费支出从另一个角度衡量了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农业转移人口在公共服务上的不平等也反映在政府消费支出差别上,其中对市民化影响最显著的是教育和医疗卫生。实现市民化要弥补这两个领域的人均政府消费支出差距,这将拉动居民和全社会消费的增长。
三方面发力快速推进市民化
在当前外需疲弱、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加快市民化对稳定总需求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为使市民化能够快速推进,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进一步放开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限制。除个别超大城市外,逐步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上的Ⅰ型大城市和特大超大城市落户限制。此前300万人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已全面取消,但关键在于300万人以上的城市。这些城市的非户籍常住人口数量更多,户籍吸引力也更大。对不愿或者暂时不能落户的人,通过居住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断缩小居住证上附加的公共服务和便利项目与户籍之间的差距。
第二,市民化应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标准。当前,落户仍被视为解决市民化问题的主要途径。然而,随着城乡福利差距的缩小,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意愿下降。在此背景下,要放弃单纯以落户城镇为导向的市民化思路,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市民化的标准,使其基本生活条件与户籍人口一致。充分尊重农民工“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双向选择权利,防止出现农民“被市民化”的问题。
第三,多措并举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需求。研究发现,市民化对内需拉动最大的领域是住房,因而应把满足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需求作为工作重点。一是要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同时要加大土地供给力度,研究保障房供给的投融资机制,加快提高保障房的覆盖率;二是要积极通过建设共有产权房、集体建设用地建房等多种方式,增加市场住房供给,让其购得起、租得上、住得进;三是要在保障其农村产权基础上推进相关制度的改革,尽快建立和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使其农村资产价值能够实现,为融入和定居城镇提供“第一桶金”。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稿件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