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昊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金融面临着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需要我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金融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金融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通过资金融通保障国家安全体系的健康运转。金融对账户变更、资金流动、价格变化等迹象高度敏感,可以及早预警各类风险隐患。金融还可以通过没收资产、账户监控等方式主动出手,精准打击国家安全的种种威胁。
金融已融入国家安全的诸多领域。金融贯穿于总体国家安全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与国防军事、意识形态、生态资源等诸多领域水乳交融。在总体国家安全体系中,金融安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金融安全关系着群众切身利益。“五险一金”、房贷车贷、手机支付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投资理财更是常让人津津乐道、心向往之,群众的切身利益与金融的安全发展息息相关。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金融的安全,时刻关系着群众的“钱袋子”。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更加需要有效维护金融安全,保护好群众的“血汗钱”。
以金融的稳定和发展捍卫国家总体安全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金融安全,守正创新,筚路蓝缕,化险为夷,以金融的稳定和发展捍卫了国家总体安全。
稳定物价斗争。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国民党统治时期恶性通胀影响和投机商兴风作浪,全国物价大幅上涨,1950年3月物价指数达到了1948年12月的42倍。人民政府迅速统一财经金融工作,随后采取了“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打击投资资本;集中抛售物资收回货币等有效措施取得了稳定物价斗争的胜利,并建立起符合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需要的金融机制,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
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在改革开放开始后,我国银行业对项目建设和为国企解困等方面贷款规模过度增长,不良贷款率持续走高,银行业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直接威胁着金融安全。我国先是推行发行特别国债补充银行资本金、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和收购不良贷款等应急措施化解了风险,之后采取以发展带动安全的策略,逐步推动银行业通过股份制改革向市场化转型。我国在成功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构建了现代商业银行体系,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实现了安全与发展的双跨越。
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提升基建水平,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张。地方债关系着政府公信力,更制约着高质量发展的潜力。通过坚持“开前门、堵后门”的改革思路,明确权责、疏堵结合、灵活调整,建立健全了“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逐步规范了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经过努力,2018年地方政府债务率为76.6%,远低于国际通行的100%-120%的警戒标准。
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
在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的今天,我们要从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出发,切实维护金融安全,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坚持党的领导。维护金融安全,首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全局观念,明确发展方向,坚守风险底线,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金融战线有效落实。其次,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要将党组织嵌入现代金融机构内部架构,将党的领导与行业监管、党员自律与源头防控、廉洁从业与诚信经营全面结合,增强内生性风险控制能力。再次,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发挥党管人才优势,大力培养、选拔、使用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金融人才,落实维护金融安全的主体责任。
统筹发展与安全。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重要职能,更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近年来,我国金融也出现了脱实向虚的苗头。我们一定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金融发展的方向,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精准调整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坚定深化金融改革。随着我国金融跨地域、跨领域发展趋势的不断强化,金融风险的扩散性和突发性将会不断增加,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当务之急。要以功能监管为导向,减少监管空白和多头监管,统一监管标准,提升监管效率,形成监管合力,通过改革构建高质量金融监管体系。金融风险的产生和积累往往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需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货币、利率、资本、融资方式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上持续发力,确保能够灵活、及时、精准地满足融资需求,让金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