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萌
要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关键是要落在一个“活”字上面。要想盘活非遗资源,关键在于做好非遗的“活态传承”;必须紧盯行业前沿,立足新业态,有针对性地探索、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措施
自2006年我国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非遗保护与传承”就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焦点。既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其突出特征就表现为:不具备有形的实体而高度依赖人的行为来实现接受和传承。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定义的“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这五类“非遗”品种,没有哪一类不是“活”在人们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也正因如此,当农耕社会迅速演进到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之后,由于生产、生活的行为方式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必然导致高度依赖人类行为的“非遗”陷入了不同程度的传承危机境地。
由此看来,要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关键还是要落在一个“活”字上面,这也是近年来大力倡导的非遗“活态传承”的原因所在。而对于民族民间音乐这样的“表演艺术”来说,实现“活态传承”的呼声尤为迫切。这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于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之外,又饱受流行文化、通俗音乐的冲击,正可谓不进则退,不“活”则亡。有鉴于此,当前我们传承民族民间音乐之要务,就是要促使其重新“活”在信息时代公众生活的点滴之中。
然而,民族民间音乐既“生”于文娱稀缺、慢节奏的农耕社会,要让其“活在当下”,似乎还是有些难度的。为此,有关部门及文艺界人士不惮劬劳,多方探索,推出了许多旨在“激活”民族民间音乐的举措。比如,各级教育部门推行的“民间音乐进课堂”,旨在从娃娃抓起,培养民间音乐“活态传承人”;文化部门拨款资助成立民间音乐艺术学校,则是以教促演,保障其长期活跃在文娱市场上;更有艺人引入当代通俗流行元素来改造传统民间音乐,促其“跨界”打红,成为文娱“新宠”。
在以上所列举的三项旨在激活民族民间音乐的举措当中,都可令人或显或隐地觉察到两个字的身影,那就是“学校”。“民间音乐进课堂”以及像子位吹歌这样的专题艺校是很明显地把民间音乐的传承任务指向了学校;而像华阴老腔这样的传统音乐能够在谭维维这位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的创新型艺人手中发扬光大,则又渊默如雷般提示我们高等院校教学和非遗音乐创新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要想盘活非遗音乐资源,关键在于“搞活”高校民间音乐教学。惟其如此,才能为中小学校输送更多思维灵活的音乐师资,促进民间音乐在娃娃中间的“活态传承”;同时也能为文娱市场提供更多观念鲜活的创新型演艺人才,从而“走活”民间音乐创新发展的步步好棋。
根据笔者对当前文娱业态的观察和体认来看,要想“搞活”高校民间音乐教学,必须紧盯行业前沿,立足新业态,有针对性地探索、推行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措施。根据2018年8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来看,像数字广播影视与视听内容服务、数字化娱乐服务、数字新媒体服务、数字广播影视与视听节目服务、数字创意与融合服务等业务,已成为当前文化娱乐市场上崭露头角的几种全新业态形式。而高等院校要培养思维活跃、具备创新意识的演艺人才,也必须未雨绸缪,着眼于上述新业态的发展需要来探索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改革的可行办法。以近年来在网络上“大热”的李子柒现象为例,它本身就属于“数字新媒体服务”这一新业态的具体表现形式。李子柒创作、发布的短视频,大多也都是表现传统的手工非遗技艺和方法。但是我们注意到,李子柒视频的背景音乐却基本都是从现有音乐作品中采集而来,这也在无形中削弱了李子柒视频的整体表现力。相反,如果有专门的音乐人才特意采撷民族民间舞元素,为李子柒视频“量身定做”背景音乐的话,相信会在网络上引发更为广泛而强烈的共鸣。
因此,李子柒案例提示我们:当前的音乐演艺创新,已并非传统意义上唱一首歌、表演一个节目那样简单了。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文娱新业态的发展,不仅为民间音乐同其他艺术、技艺之间的融合创造了广泛的机遇,而且其“分众化”的传播特征也悄然地为民间音乐在文娱新业态中的广泛接受准备好了足够的受众。民间音乐完全可以通过创新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化整为零”地加入到文娱新业态乃至由此引导的实体产业链中去,从而重新活跃于当前公众生活的点滴之中。
有鉴于此,笔者倡议高等院校艺术院系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人员,要引导师生广泛接触并深入体察文娱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对于音乐的客观需求。而后以此为指导来具体探索调整本院系、本专业的音乐教研、教改措施。这样,就有望以新业态为指针,立足传统、放眼未来,兼顾信息社会线上业态和线下演艺同步创新发展的要求,把艺术实践的舞台搭在更为广阔的文娱业态前沿,为相关行业培养、输送一批眼界开阔、思维灵活、勇于进取、善于创新的民间音乐演艺新人才。唯其如此,才能推动民间音乐凭借有的放矢的演艺创新来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重新“活”在公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高等院校音乐教学对于推动民族民间音乐“活态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作用。
(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以地方旅游业促进承德民间音乐产业化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203046)
(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