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有效举措

乡村振兴是乡村经济、社会与生态全面提升与持续性建设的系统工程。因此,与之相关联的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必须要追求乡村经济、社会与生态全面提升这一绩效多目标的可持续性实现,这是提升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绩效质量的一个关键抓手

□霍嘉旸 雍兰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的收官,“三农”工作重心将全面转向乡村振兴,依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开始在省市两个层面全面推进。

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示范创建是做好全面推进的有效举措。在中央的总体部署下,我省及市级已就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作出部署,2021年将开始全面推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是通过财政资金对试点的投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实现的有效途径与方式,任何投入都追求效益或绩效的目标与质量,作为公共性的财政投入必须追求绩效目标与绩效质量,这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我省乡村振兴与示范创建已在省市两个层面推进

2018年1月,作为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央2019年1号文件、2020年1号文件,都进一步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照中央决策部署,2018年11月,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河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乡村振兴的重点围绕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关键围绕生态宜居,乡村振兴的保障围绕乡风文明,乡村振兴的基础围绕治理有效,乡村振兴的根本围绕生活富裕。依照省委部署,2018年12月,石家庄编制了《石家庄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与此同时,石家庄市编制了《石家庄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五个振兴工作方案,2020年,石家庄市出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及2021年工作实施方案。其中提出,遵循中央和省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2019年河北省开始在15个县(市、区)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区。2020年11月,石家庄市出台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再次强调示范创建要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展开。

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中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多目标特性

乡村振兴包括经济、社会与生态诸方面,中央“指导意见”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方面20字的建设目标。依据建设目标,《乡村振兴法》草案确定了“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组织建设”的建设重点;我省遵循中央20字建设目标,提出“重点围绕产业兴旺、关键围绕生态宜居、保障围绕乡风文明、基础围绕治理有效、根本围绕生活富裕”的建设思路;石家庄市遵循中央20字建设目标,由相关职能部门编制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细化的乡村振兴工作方案。以上乡村振兴在建设目标、建设重点、建设思路、工作方案的设定中,体现了从中央的顶层设计到省市层面全面贯彻的目标看齐与紧抓重点。国家设定的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应作为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中绩效目标的基本依循。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与乡村振兴的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是一致的,因此,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绩效目标应依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人才支撑、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6项总体设定。

2015年10月,河北省作为全国十三个试点省份之一,开展扶持乡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针对试点建设,2016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支持资金6亿元,重点用于壮大集体经济、助力精准脱贫和促进产业融合方面;同年河北省出台《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给予省级美丽乡村创建奖补100万元 。我省“扶持乡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的财政资金投入主要针对经济绩效,“美丽乡村创建奖补”主要针对社会绩效,而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财政资金投入则是针对经济、社会、生态绩效多目标实现的系统工程,比较前两个试点建设,具有明显的绩效多目标特性。

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中绩效多目标的可持续性实现

可持续性实现是提升示范创建绩效目标质量的关键抓手。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意见提出,为提升财政公共投入的绩效质量,要对财政项目开展事前绩效目标评估,绩效目标不仅包括成本、产出,还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等。

可持续性实现是财政投入追求绩效目标更高质量的内在要求。财政投入有两个特点:一是具备一般投入共有的稀缺性导致的有限性,有限性决定财政投入不能完全满足示范创建中持续性建设的投入要求;二是财政投入仅适宜作为引导性投入,同样也不能完全满足持续性建设的投入要求。因此,财政有限性与引导性的投入不具备完全满足示范创建中持续性建设的能力,确切地说,就是指向有效激活示范创建主体自我发展的动力,提升示范创建主体自我建设的能力,从而激发示范创建主体形成自我发展与自我建设的内生动能,这是绩效目标追求的最根本的。乡村振兴是我国创新发展的新战略,乡村振兴的示范创建就是针对这一创新发展的先期探索,而绩效多目标的可持续性实现就是创新工作思路的一个关键抓手。

关于绩效多目标可持续性实现,可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首先,以全面性投入实现整体推进的基本目标。我省提出“重点围绕产业兴旺、关键围绕生态宜居、保障围绕乡风文明、基础围绕治理有效、根本围绕生活富裕”,可以再加上“支持围绕人才支撑”,这样可以围绕“重点、关键、支持、保障、基础、根本”来定位乡村振兴示范创建6项基本绩效目标“相辅相成和互为支撑”的紧密关联,因此需要全面投入以达到互为增强的整体推进的基本目标。在省市级层面实施中,依据6项基本绩效目标紧密相关的功能定位,再细化出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功能定位: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重点指向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目标直接相关,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生态宜居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人才支撑是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建设的智能支持,着力培养优秀农技研发、农技推广和新型职业农民;乡风文明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发展、文化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治理有效是形成领导有力、运转有序的乡村组织,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生活富裕是农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近期是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第二,以差异性投入实现示范创建的更高质量绩效目标。差异性投入是在全面性投入基础之上的二次性投入。依循财政投入追求可持续性实现这一绩效目标更高质量的内在要求,在财政有限与引导性投入方式下,要力求实现示范创建的更高质量绩效目标,就必须实施差异性投入方式。方式的差异性就是要将投入置于有效激励与激发提升示范创建主体形成自我发展与自我建设的内生动能上。示范创建的更高质量绩效目标,是在省市区域的具体实施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实现创建目标更为有效的途径与方式,因此,要以是否能有效激励与激发提升示范创建主体形成自我发展与自我建设的内生动能为考量。

第三,财政投入引导主体与社会资本投入共同支持绩效多目标的可持续性实现。财政投入引导主体与社会资本投入,是在财政主导的一次与二次投入基础之上投入主体的扩展与延伸性再投入。这种再投入可在绩效目标验收发放创建奖补时实施,不是减少创建奖补的数额,而是给予具备更高质量的项目、团队和品牌等额外奖励,这种额外奖励的项目、团队和品牌等应具备有效撬动主体与社会资本再投入的效能,归根到底,最终努力实现创建主体提升自我发展与自我建设的内生动能这一根本性绩效目标。

(作者单位:霍嘉旸,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雍兰利,河北师范大学)

2021-03-20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81980.html 1 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有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