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论坛

构建人才成长与产业发展有效衔接机制

□张杰

毕业生要将“纵向深耕”与“横向拓展”结合。纵向要深入专业领域,夯实基础,成“专精人才”;横向要研习跨领域技能,如工科生补充数据分析知识、文科生掌握新媒体运营能力,成为“复合型专业人才”。此外,要摒弃“等靠要”心态,把企业实践当学习场域。当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青年人才就能从“职场新手”成长为“业务骨干”

当前,河北省以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升级换代急需高素质青年人才支撑。高校毕业生是最具活力与创新潜力的群体,其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成长质量,关系到万千家庭民生利益,也决定着河北省产业转型速度与成效。构建人才成长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机制,让青年才俊在河北实现自身价值、达成梦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然而现实中,供需两端差异仍未消除。部分企业对青年人才认知有偏差,视高校毕业生为“成本”,“重使用、轻培养”,缺乏培育机制和创新氛围。毕业生存在“本领恐慌”与“适应焦虑”:据调研显示,近六成企业反馈应届生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有差距,38%毕业生面对产业新技术不知所措。“企业难招适配人才、毕业生难寻理想岗位”的困境,本质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衔接不畅。

破解困境的关键在于构建“企业搭建平台、个人拼搏奋进、社会提供支撑”的协同生态体系,促使青年人才具备“愿干事、可干事、干成事”的能力与意愿。河北省各地的实践已证实,当政策精准施策、企业积极作为、个人奋发进取时,便能够催生人才汇聚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企业作为人才培养重要主体,应转变观念,视青年人才为创新关键驱动力。优秀企业实践表明,对青年人才成长投入会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在邢台,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与永明地质等企业合作共建“订单班”,推行“现代学徒制”,将企业生产项目融入教学,让毕业生提前掌握岗位技能,“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推动24名毕业生被永明地质录用。在石家庄,腾讯AIGC产业基地为参训青年提供“实训即创收”机会,学员处理实际项目可提升技能并获收益。“实践赋能”模式使石家庄学院毕业生魏冉成长为团队负责人。

企业赋能青年人才,需依托制度保障与文化滋养。河北企业可借鉴“导师制+项目制”培育模式:为应届毕业生配技术骨干作导师,明确 3—6个月成长目标;设立“青年创新专项”,激励青年参与技术攻关,对有价值创意给予资源支持。更关键的是,营造包容试错的文化氛围,允许学员在项目实践中积累经验,出现失误侧重指导改进,以此激发青年员工突破常规的勇气。河北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需借此推动青年智慧转化为工艺改进、技术创新的实际成效。

高校毕业生主动转型是其成长的核心内在因素。产业升级趋势下,毕业生秉持终身学习理念、主动适应变化才能立足。石家庄市数字技能培训实践为例,1.5万余名参与培训的毕业生中30%从非热门专业跨至电子信息专业就业。他们经60课时系统学习与实战训练,掌握数据标注等关键技能。这是因为毕业生主动突破专业限制,对接产业发展需求。

对于毕业生,转型要将“纵向深耕”与“横向拓展”结合。纵向要深入专业领域,夯实基础,成“专精人才”;横向要研习跨领域技能,如工科生补充数据分析知识、文科生掌握新媒体运营能力,成为“复合型专业人才”。此外,要摒弃“等靠要”心态,把企业实践当学习场域。当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青年人才就能从“职场新手”成长为“业务骨干”。

社会层面协同推进是青年成长的“护航利器”。政府、高校等多元主体要实施精准化策略,为青年人才成长营造优质环境。政策扶持要精准,河北省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的十九条政策措施》,通过创业担保贷款、就业见习补贴等政策赋能青年群体。截至2023年,全省征集就业见习岗位5.5万个,开发“三支一扶”岗位1250个,保障基层青年就业。石家庄市实践有示范价值,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腾讯教育构建“培训—实训—就业—产业”闭环体系,使培训学员就业率达92%,平均月薪比应届毕业生高12%。“政策引导、企业参与”模式值得推广。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源”,需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河北省已明确提出专业结构优化目标,即到2025年,新增200个战略性新兴专业点,改造400个传统优势专业点,撤销200个需求饱和专业点,促使高校专业与44个重点产业集群达成100%对接。这种“专业随产业布局、课程随岗位需求”的改革举措,从根本上化解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从河北实践看,青年成长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展现强大活力。石家庄市开展数字技能培训,促万余名青年高质量就业,推动2000余万条AI大模型数据标注业务落地,助力京津冀数字经济新高地建设;邢台市产教融合项目获评河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这些案例表明,青年成长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青年在河北找到实现价值的平台,河北也将从青年奋斗中获得发展动力。

青年兴则河北兴,青年强则河北强。当前,河北处于承接京津产业外溢、培育新兴产业战略机遇期,更需青年人才智力支撑。若企业为青年成长“搭台子”,毕业生为河北发展“挑担子”,政府、高校等各方为青年成才“铺路子”,燕赵大地将成人才集聚“洼地”、创新创造“高地”。

未来,随着“培训—实训—就业—产业”闭环不断完善,包容创新的企业文化日益浓厚,我们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燕赵青年将从“职场新人”蜕变为“创新先锋”,在装备制造车间、数字经济基地、新能源赛场书写青春华章,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注入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

2025-11-14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83075.html 1 构建人才成长与产业发展有效衔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