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论坛

以数字新质生产力重塑人才供需新格局

□吴琦

实现人才供需与产业升级的动态平衡,必须以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把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贯穿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全过程,以数字赋能驱动人才培养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适配”、从“滞后供给”到“前瞻引领”的系统性变革,最终构建起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供需新格局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供需适配及发展格局是高质量就业的持续动能,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深层次耦合,是塑造国家新竞争优势的关键变量,更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实现人才供需与产业升级的动态平衡,必须以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把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贯穿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全过程,以数字赋能驱动人才培养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适配”、从“滞后供给”到“前瞻引领”的系统性变革,最终构建起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供需新格局。

优化人才供给体系,促进人才结构与产业升级动态适配

优化人才供给体系,关键在于增强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能力,使人才结构能够适应产业升级的动态变化。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鼓励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将真实项目、前沿技术和产业标准融入教学全过程,推广“双导师制”,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特别是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可依托国家重大平台试点岗位导向的培养机制,增强人才供给的精准性。二是提升重点群体数字素养,深化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引导高校毕业生主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强化跨学科能力培养;加强对脱贫人口的数字技能和文化素养培训,探索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可信技能认证体系,拓宽其就业通道;支持农民工群体借助县域经济数字化实现本地就业,增强就业稳定性。通过分类施策,激活各类人力资源潜力,以达到人才供需精准匹配。三是强化财政投入与政策激励,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政府通过设立数字人才专项扶持资金,提供创新创业补贴和差异化税收优惠,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创新力量。同时,构建覆盖人才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激励体系,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个税专项抵扣等政策,降低学习成本,激发持续学习动力。

重塑人才需求结构,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格局

重塑人才需求结构,关键在于充分激活用人主体的内生需求,这需要企业、政府与行业协会三方协同发力。一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催生新型岗位。引导企业广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业务流程智能化改造,培育数据分析师、算法工程师、智能制造专家等新职业。推动企业从“岗位导向”转为“能力导向”,构建动态岗位预测与技能画像体系,以便企业能够实时捕捉业务发展对人才能力要求的变化,并及时反馈人才需求,引导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二是优化政府“引育用留”政策,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闭环逻辑。构建“需求牵引—政策松绑—市场调配—服务赋能”的全流程人才政策体系,动态调整引才目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赋予用人主体更大自主权。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全周期服务保障,营造尊重人才、成就人才的人才发展环境。三是发挥行业协会桥梁与纽带作用,推动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支持行业协会构建“行业—院校—企业”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推动课程内容与产业技术同步更新。同时,行业协会应建立统一的行业职业能力框架与技能认证体系,明确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关键技能标准,实现从人才培养、技能评价到职业认证的全链条管理,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人才支撑。

强化数字治理,提升人才与产业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协同水平

打通人才与岗位之间的匹配壁垒,需依托数字技术强化数据驱动、政策协同与服务优化。一是建立国家级数据开放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分级分类的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政府及公共机构数据有序开放。通过汇聚宏观经济、产业动态、人才需求等信息,帮助企业精准制定人才策略,帮助个人明确职业方向,实现劳动力与岗位高效匹配。二是推动分类施策与精准扶持,实现人才供需的深度适配与动态平衡。针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产业特性,实施差异化的人才培养、引进和评价机制,优化人才资源布局;同时,聚焦于工业软件、数字技术等关键领域,通过项目资助、数字平台建设、专项政策激励等定向支持,强化关键领域的人才供给能力,切实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三是构建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增强供需协同。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动态、精准的人才预测模型,实时监测产业变革与技术演进趋势,超前预判和研究未来人才需求的规模、结构和技能要求,预警结构性失衡风险,推动教育和培训体系前瞻性调整。四是支持地方政府运用数字化手段促进高质量就业。依托智慧政务平台创造新岗位,推动人才精准匹配与动态配置。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支持,提升其用工效率和人才吸纳能力,实现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本文系2025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课题名称: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河北省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机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RSHZ-2025-01025)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

投稿邮箱:hbjjrbll@163.com

2025-11-14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83074.html 1 以数字新质生产力重塑人才供需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