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它以创新为主导,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健全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数字普惠金融借助技术创新优势,可以将金融资源更精准、更高效地输送到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能有效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潜能。如何借助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更好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当前需要深入思考的热点议题。
拓宽融资渠道,为创新主体提供资金支持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在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型小微企业、个体创业者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发展过程中常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突出问题,这一困境直接制约了其创新活力的释放与发展速度的提升。针对这一痛点,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起一套区别于传统金融的全新信贷评估体系,能够帮助创新主体摆脱传统金融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转而通过多维度整合创新主体的技术研发记录、经营动态、市场潜力等信息,更全面、客观地评估其信用状况与发展潜力,进而为后续向创新主体精准提供融资支持筑牢基础。
在此基础上,数字普惠金融平台的建设还能进一步主动搭建起多元化融资场景,能够有效打破金融机构与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在这一过程中,数字普惠金融平台通过智能匹配算法链接银行、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根据创新主体的规模大小、发展阶段制定差异化融资方案,既能满足小微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的中期资金需求,也能适配个体创业者起步阶段的小额资金缺口,以此有效满足不同主体的多样化资金诉求。在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动下拓宽融资渠道的方式,不仅能够为创新主体及时提供发展所需的充足资金,助力其攻克技术难关、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更能有效激发市场整体创新活力,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中,最终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奠定坚实的主体基础。
赋能产业升级,助力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产业体系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重要支撑,而这一转型的推进离不开全方位金融服务的精准适配。数字普惠金融凭借技术优势与服务灵活性能够更好地填补传统金融在产业转型中的服务空白,深度融入产业链从生产资料采购、生产过程优化到产品销售与服务升级的全链条,为产业升级提供覆盖全周期、多层次的金融保障,成为推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
具体来看,在农业领域,数字普惠金融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纽带,借助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种植养殖基地的生产数据,基于这些精准数据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农户、合作社等主体提供覆盖生产投入、加工运输到市场销售的全流程信贷支持;同时配套农业生产风险保险、价格波动保障等产品,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性,逐步推动传统农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现代化、智慧化方向转型。在制造业领域,数字普惠金融针对中小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的资金压力,可以提供适配的分期支付、租赁融资等金融方案,这一举措既能够减轻企业一次性投入的成本负担,又能够降低技术升级中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数字普惠金融还能进一步帮助中小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推动其产业结构向数字化、精细化调整。总的来看,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对农业与制造业的精准赋能,逐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起坚实的现代化产业支撑体系。
缩小城乡差距,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潜能
推动金融资源向县域下沉,促进金融公平,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应有之义。县域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阵地,需要金融资源的有效支撑。通过移动支付、大数据风控等技术创新,金融服务突破地理限制,将信贷资源精准滴灌至县域经济毛细血管,有效弥合城乡金融鸿沟,不仅促进县域资金可得性的提升,更通过产业链金融、农业保险等场景化服务,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为新质生产力在基层的培育提供土壤,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具体而言,在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广泛布局服务点并配备智能终端设备,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多的便利,使其不必再长途奔波至县城,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办理存取款、贷款申请等各类金融业务,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低、获取难的痛点。在此基础上,数字普惠金融的实施还针对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推出了适配的信贷产品,依据农户信用状况提供无抵押、无担保贷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户融资门槛,而且还精准支持其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村电商等产业,逐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质量方向优化。除此之外,数字普惠金融还积极推动县域搭建数字经济生态,如通过整合金融服务、电商销售、物流配送等分散资源构建起一体化服务平台,为县域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支持,为农户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等。数字普惠金融的全方位赋能不仅有效激活了县域经济活力,更逐步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拓展出广阔的县域空间,最终形成城乡协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性格局。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