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沈洞天 李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作为根基,主要承担着知识传播与提升人的认知能力的技能与水平的功能;科技作为引擎,衡量一个国家综合能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人才作为载体,承担知识与创新的实践主体,连接教育与科技的闭环。三者构成有机生态系统,其协同效能直接决定区域竞争力。沈阳作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从系统论和协同理论出发,如何统筹三要素更好地服务于整体,推动以沈阳市为代表的东北地区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样本价值。本研究以系统论为理论指导,以人才支撑力研究框架,构建覆盖“教育-科技-人才”全链条的分析模型。通过综合定量研究方式和定性研究方式相结合的研究,以实地调查与大数据技术等具体的研究方式开展,分析归纳沈阳当前教育、科技、人才支撑体系的核心问题和解决措施,针对性提出基础性、战略性功能的对策路径,为东北振兴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方案。

理论框架:

系统论视角下的协同支撑模型

核心概念

教育支撑力:指教育系统通过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创新素养塑造,为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人力资本的能力;科技驱动力:指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能。核心在于通过创新要素的整合、技术转化的加速、制度环境的优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人才支撑力:人才支撑力的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资源配置和生态优化,将人才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教育-科技-人才”系统的协同机制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通过“输送-输出-反哺”形成系统闭环:

教育系统向人才系统输送:通过教育的方式,提升人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同时提供知识储备与技能训练;科技向人才赋能: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为人才提供创新工具与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人才驱动教育与科技:通过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储备,在实践过程中的所获得结果,反馈相关信息,推动优化教育的相关内容,推动技术的更新迭代;教育与科技互哺: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识别市场所需要的成果和技术,同步开展科研成果转化课程,通过教育培养科技研发的新力量。

沈阳市教育、科技、人才

支撑现状与对策分析

基于大数据获取数据的现状分析

一、教育支撑:规模优势与转化不足并存。

优势: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如拥有多所“双一流”高校),高等教育体系完备,数量充足,师资力量雄厚是省内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导主力。

核心问题: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仅58%(据沈阳市202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专业设置与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匹配度低。

二、科技驱动:研发投入强但转化率弱。

优势:R&D经费(报告期内全社会实际用于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的全部经费支出)占比达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投入规模较大,经费较为充足。

核心问题:各大高校发明专利转化率不足15%,其中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项目占比仅30%。高校与企业产学研一体化比重和概率不足。

三、人才支撑:人才缺口与流出的矛盾突出。

人才缺口:高端产业人才缺口率达40%,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储备不足。

人才流出:年均净流出人才1.2万人(据2017—2022沈阳市人才流动),呈现“高端外流、低端过剩”特征。

深层分析:协同机制缺位

统筹缺失:基于本研究的大数据分析,教育—科技—人才各部门职责边界模糊导致部门协同失效,三部门之间的政策缺乏横向的有效沟通和交流,相关职能部门未能及时进行统筹协调。例如,高校科研评价仍以论文数量为导向,而企业技术攻关更关注成果落地。

数据孤岛:主要体现在区域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形成系统化闭环,教育、科技、人社等部门的数据系统彼此独立。以本研究所搜集的沈阳市实施的400余个智能化改造项目为例,企业间数据采集精度、传输协议、存储格式差异仍然显著,导致工业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受阻。

区域比较:

耦合协调度模型验证

含义

耦合协调度模型是一种用于研究多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协调发展程度的分析方法。耦合度C值表示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强度,C值越大,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越强。耦合协调度D值是综合C值和T值,反映系统间的整体协调性,D值越高,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越好。

指标选取

指标体系: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东三省四大区域。

人才支撑力指标:人才密度、高学历占比、专利发明人数量等。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等。

验证流程

首先将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数据标准化,其次根据模型的多系统公式进行计算。对于n个系统(如系统1,2,...,n)的耦合度公式:C= ,其中 是第i个系统的综合评价值。耦合协调度D值公式:D=

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017—2022年数据:

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东三省等四个区域的耦合度与协调度的大小可知,区域发展水平与协调度呈正相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协调等级高;相同沈阳所在的东三省经济发展水平近年来较为缓慢,耦合度和协调度较低。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的实践路径

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效能并非三者简单叠加,而取决于系统协同水平,因此,破解支撑不足的关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框架

设立统筹教育、科技、人社等部门资源的统一平台,明确职责边界与协作流程。建立常态化统筹多部门的会议机制。依托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科研项目、人才培养、产业需求等信息的实时共享,确保跨部门业务协同的透明化与高效化。明确各部门在协同治理中的核心职能与协作义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政策执行效果和外部环境变化修订权责边界。

挖掘数据价值,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教育专业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

构建跨域数据共享与治理平台,开发智能需求预测与动态匹配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对教育需求、科技攻关重点、人才流动趋势进行实时分析。一要教育支撑提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供给模式、强化协同机制,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二是科技赋能增效。通过机制创新、平台建设、金融支持和人才激励等多维度发力,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全面推行科技成果赋权制度。构建全链条转化平台体系,同时设立市级中试基地,提供“研发—试产—市场”全链条服务。

创新激励机制,引导资源向高协同领域聚集

建立协同领域动态评估与资源倾斜机制,制定跨部门的协同创新评估指标体系,将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资源配置与协同成效挂钩。优先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教融合示范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高地等重点领域。完善人才双向流动与多元评价机制,支持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科研人员到高校兼职。

沈阳市未来需进一步整合探索新质生产力导向下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支撑作用的路径,推动教育模式向科创融合转型、科技攻关面向产业前沿、人才政策聚焦效能释放。推动实现三者的深度耦合协调,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注入动能。

[本文系基金项目:沈阳市社会科学2025年度立项一般课题《大数据时代沈阳市人才支撑力提升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编号:SYSK2024-01-090]。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辽宁 沈阳110136)

2025-11-13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83044.html 1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