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忠伟 邵琦 卢凤伟 徐瑞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将教育数字化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在数字中国战略与教育现代化2.0行动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教育数字化已成为重塑教育生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黑龙江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作为培养数字技术人才的核心阵地,其党建工作与教育数字化存在天然的逻辑契合,党建为教育数字化提供政治方向与组织保障,教育数字化为党建创新提供技术载体与实践场景。探索课程思政与数字技术教学融合、党员教师牵头数字教学改革、党建品牌驱动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的教育数字化实践路径,既是信息工程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新时代教育数字化向纵深发展的关键课题。
党建赋能新时代教育数字化的核心内涵
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为核心,将党建工作贯穿于教育数字化顶层设计-资源建设-教学实践-服务保障全链条,实现价值引领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
一、锚定教育数字化的价值方向,突出政治引领
教育数字化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建的政治引领作用,体现在通过理论学习统一思想,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确保教育数字化建设不偏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数字化人才目标。学院党总支通过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将数字中国战略与学院数字教学改革方案对接,明确数字化课程建设需融入科技报国、网络强国等价值理念,避免技术应用沦为无灵魂的工具化实践。
二、构建教育数字化的协同网络,强化组织支撑
教育数字化涉及课程开发、技术研发、师资培训、学生管理等多环节,需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资源力量。通过支部建在教研室上、校企党建联动等模式,搭建协同平台,一方面,以党支部为单位组建数字教学改革攻坚组,整合党员教师、技术骨干、辅导员力量,攻克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在线教学平台运维等难题;另一方面,联合中国移动等企业党支部成立党建+数字教育实践基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为教育数字化提供技术与实践支撑。
三、激活教育数字化的内生动力,推动先锋带动
党员教师是教育数字化改革的领头雁。党建通过党员先锋岗、党员教学示范课程等载体,引导党员教师率先突破数字化教学瓶颈,在课程建设上,党员教师牵头开发智能数据分析应用、数据可视化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信创操作系统等数字化课程,将大国工匠、科技自立自强案例融入教学;在技术应用上,党员教师带头探索AI助教、虚拟仿真实验等数字教学工具,形成党员示范、群众跟进的辐射效应,推动全院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
四、创新党建与教育数字化的互动场景,实现技术融合
党建工作本身可借助数字技术升级,反哺教育数字化生态。学院党总支搭建智慧党建平台,将“三会一课”与数字化教学研讨结合,开设数字教育政策解读在线专栏,利用大数据分析党员教师参与数字化改革的情况,精准匹配培训资源。通过党建+竞赛模式,组织党员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现党建活动与数字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
党建赋能教育数字化的实践路径
学院以党建强基、数字赋能、育人为本为目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有效破解党建与教育数字化“两张皮”问题。
一、以课程思政数字化为抓手,实现价值引领与技术教学融合
党总支牵头制定学院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以数智铸魂,红“芯”育匠为核心引领,扎根龙江、面向全国,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党员教师在课程开发中落实三融入,一是融入政治元素,在数据标注技术课程中,增设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模块,通过展示党员干部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数字技术的社会价值。二是融入行业精神,在软件开发在线精品课程中,嵌入华为鸿蒙系统研发团队、航天科技集团数字控制系统研发团队等党员先锋群体的事迹视频,培养学生的科技报国情怀。三是融入实践要求,依托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开发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实践项目,组织学生运用VR技术还原革命历史场景,既提升学生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又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截至2024年,学院党员教师牵头开发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9门。
二、以党员教师数字能力提升计划为载体,打造教育数字化骨干队伍
党总支将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纳入党员考核与支部评优指标,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打造了一支双师型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中,硕士占比80%、双师84%。省教学名师1人、师德先进个人2人、龙江技术能手2人,6人担任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裁判。
实施训评一体化工程,一是分层培训,针对青年党员教师开展数字教学工具实操培训,针对资深党员教师开展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等数字教育理论研修。二是结对帮扶,建立党员骨干教师-非党员教师结对机制,如省级教学名师与5名青年教师结对,帮助其完成从传统教学到数字教学转型。三是量化评价,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以及专业发展五个维度进行季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优秀党员评选的重要依据。该计划实施以来,学院党员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达标率从72%提升至98%。
三、以党建+数字服务平台为依托,构建教育数字化服务生态
学院构建起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领域的专业体系,设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软件技术、动漫制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聚焦师生需求,整合党建资源与数字技术,搭建三大服务平台,一是数字学业帮扶平台,由学生党支部牵头,组织党员录制视频资源,上传至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二是数字教研协同平台,以教师党支部为单位,搭建跨专业教学研究协作平台,整合党员教师的数字技术研发成果,为全院教师提供教研技术支持。三是校企数字对接平台,联合企业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数字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实现教学-实践-就业数字化闭环。
党建赋能教育数字化的成效与启示
一、实践成效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三年,学院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45项,其中国赛一等奖10项,毕业生进入数字经济领域就业比例达60%,较党建赋能前提升30%。党建工作活力持续增强,通过数字化载体,党建活动参与率从65%提升至92%,形成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的党建模式。社会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为地方中小学培训数字教师200余人次。
二、核心启示
坚持价值引领优先,党建赋能需始终将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避免重技术、轻价值的倾向,确保数字技术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施策,党建赋能需聚焦教育数字化的痛点,以党支部为单位精准破题,避免形式主义。坚持协同融合发力,需整合学院、企业、地方等多方党建资源,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教育数字化生态,实现1+1>2的效果。
结语
新时代教育数字化的推进,离不开党建的根与魂。信息工程学院的实践表明,党建赋能教育数字化,既是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教育发展优势的有效路径,也是高校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必然选择。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党建+数字的融合创新,在理论层面,加强党建赋能教育数字化的机制研究;在实践层面,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党建与教育数字化融合中的应用,为建设教育强国、数字中国贡献高校力量。
[本文系课题项目: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专项课题;新时代教育数字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