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锋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高校作为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勇于担当、肩负好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在教育育人中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其在青年学子心中、手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高校应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之中,切实发挥非遗在增强文化自信心、培育时代新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融入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力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通过将其融入到课程教育体系中,可系统性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力、理解力及实践能力,逐步实现非遗育人。一方面,高校需结合学科专业实际情况,引入非遗文化。高校将传统非遗中的音乐、舞蹈、设计、医药等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音乐类、舞蹈类、艺术设计类、医学类专业课程中,通过融合专业知识与非遗文化,深化学生对非遗文化内涵与魅力的认知力,进而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与认同感。另一方面,开设非遗文化选修课程。聘请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等,打造“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的非遗选修课程教学团队,共同设计研发非遗课程教材。例如,清华大学开设了“非遗数字化”选修课程,学生开发AR技术复原敦煌壁画,获得国际数字遗产大赛金奖;中央民族大学开设“蒙古族长调”选修课程,学生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录制口述历史,抢救濒危唱腔32种。
融入校园生活,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探究力
校园文化生活是大学生塑造身心健康、促进自我成长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将非遗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生活进行深度共和,营造良好的非遗文化传承氛围,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非遗技能、传承非遗文化。一方面,加强非遗校园活动场景建设。鼓励学生组建各种非遗文化传承社团、开展非遗文化演出、非遗文化游学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力与认同感。例如,成立汉服社、古琴社、剪纸社等,定期组织汉服走秀、古琴汇演、剪纸创意大赛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探究力。此外,举办“非遗文化周”“非遗文化作品展”“非遗技艺极大赛”等活动,展示学生作品,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从而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和参与。另一方面,加强非遗校园环境场景建设。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积极融入非遗元素,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搭建非遗文化展览馆,使大学生能够沉浸式体验和学习非遗文化。例如,建设非遗文化长廊、非遗手工坊、非遗数字化展览厅等,面向学生展示非遗作品与技艺,调动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
融入社会实践,增强学生传统非遗文化的行动力
组织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传承非遗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实际行动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讲好非遗传承故事。第一,搭建非遗实践平台。高校可以与当地非遗文化保护组织、非遗文化研究协会、非遗产品生产企业等加强合作。通过组织师生实地参观考察、学习非遗技艺等形式,为学生了解和接触非遗文化提供更多机会,以此拉进学生与非遗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传承非遗文化的行动力。例如,厦门大学“非遗与旅游管理”课程,学生为泉州南音设计旅游体验方案,获福建省文旅资助。同时,鼓励师生在校园内建立非遗文化实验室、工作坊,推进非遗传承项目研究与技艺培训,推动非遗产品设计与制作。第二,组织非遗文化传承实践服务活动。组织学生为社区居民开展剪纸、扎染、面塑等技艺教学活动;在社区广场举办非遗文化演出,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普及非遗文化知识,推动非遗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个人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力。北京某高校开设了“非遗进社区”实践项目,学生团队为朝阳社区居民开设剪纸、面塑课程,累计服务超过2000人次。另外,高校可在师生中组建非遗传承工作团队,通过实地考察与学习,向非遗传承人拜师学艺,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增强大学生非遗文化传承行动力。
融入创新创业,提升学生传承非遗文化的创造力
将非遗文化融入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既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还能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高校可通过构建“非遗+创新创业”融合模式,激发学生将非遗技艺、文化符号与现代科技、商业思维结合,形成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创新成果。第一,开设非遗创新创业课程,如“非遗与文创设计”“非遗与商业模式创新”“非遗与科技融合”等课程,融入案例教学、项目制学习。邀请非遗传承人、文创设计师、科技企业家等担任讲师,让学生通过系统化学习了解非遗文化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化学反应”。第二,组织开展非遗创新创业竞赛。如“非遗文创设计大赛”“非遗商业模式挑战大赛”“非遗科技应用大赛”等,并设立奖金、证书等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同时,邀请企业、投资机构、非遗传承人参与评审,推动优秀项目落地。第三,搭建非遗创新创业工坊,如剪纸、陶瓷、刺绣、3D打印等类型的工坊,学生团队可在工坊内完成非遗文创开发、数字化复原、商业模式设计等实践任务。
综上所述,高校作为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勇于担当、肩负好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在教育育人中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其在青年学子心中、手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