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
拓宽新质生产力引领下人才的价值实现路径,要强化科技赋能与人才为本的路径协同;连贯价值创造与成果评价的持续通道;促进效率提升与权益保障的密切结合;实现技能学习与价值实现的相得益彰;统筹自主创新与开放互鉴的有机统一
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动能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源泉则体现在人才价值的充分彰显与全方位实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鲜明特征为广大人才构建了更加宽广的价值创造空间和更为多元的价值实现渠道,科技创新成果的加速应用转化使得人才在因地制宜布局产业链与供应链过程中拥有更加丰富的价值表达形式。拓宽新质生产力引领下人才的价值实现路径,不仅是对人才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新变化的有效呼应,也是进一步发挥人才能动性、创造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强化科技赋能与人才为本的路径协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应充分认识新质生产力形成进程中,跨领域融合、高科技应用、持续学习迭代的复合型技能结构和能力体系的变化方向。一方面,高能级平台是人才价值能够施展与放大的关键载体,以新平台建设破除部门壁垒,实现资源要素高效聚合和精准配置有助于激活人才动能。应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协同、多主体互动的产业创新高地,持续加大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投入强度与无障碍汇聚匹配,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体系、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等,为人才造就世界一流、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工具箱”与“试验场”。
另一方面,坚定不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构建以实际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的新体系,加速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一流,涵盖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型人才大军。在政策层面,应积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普遍设立“技能大师工作站”“内部创新孵化器”等,让顶尖人才站在价值创造舞台享有与其贡献相匹配的荣誉与回报。
连贯价值创造与成果评价的持续通道。新质生产力影响并塑造着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和价值创造逻辑,将高素质劳动者深度融入研发设计、工艺革新、场景应用的整个链条之中,各领域新质人才不仅是技术应用者,更是创新发起者和价值实现者。一方面,应明确人才作为前沿技术创新驱动者的关键地位,着力构建参与新质生产力价值创造过程的支撑体系,通过搭建开放式平台促进部分算力、数据、模型互联互通,提升技术应用转化效率,降低人才获取、开放、运用数据资源的门槛。注重发挥人才在创新生态中的连接、协作与整合能力,通过开源创新、跨界项目组等方式进一步丰富众创空间内容,为人才提供从技术验证到市场开拓的全流程指导。
另一方面,顺应新质生产力迅速推进下劳动过程内容复杂性、领域多元性、变动迅捷性的特征,进一步完善动态响应与前瞻布局兼具的技能认证体系和相关技能标准,以此客观反映新兴领域人才的专业水准和实际贡献。推动用人单位将评价标准在传统的强调专利、项目、论文等“量”的基础上,向注重技术突破、创新潜力、知识传播等“质”与“新”的方向转变,为人才提供敢创新、能创新、善创新的长期保障机制。推动人才技能素质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形成区域间、行业间相对科学统一的人才价值评价参考框架与互认机制,通过客户评价、市场反馈、专业评估等多种指标为人才的实际成果转化提供参考依据。
促进效率提升与权益保障的密切结合。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必须以加快构建、不断完善与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新劳动组织方式广泛应用相适应的人才权益保障网络,确保效率提升的成果体现在新质人才认定和培养的全过程。一方面,加快完善适应多平台用工、远程办公等多元化就业形态特点的保障机制安排,为人才有序流动与价值合理比较提供科学标尺。探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人才政策匹配与服务供给的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水平,积极整合涉及多个部门的安居、落户、出入境等高频事项,实现并联办理、统一反馈。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对平台算法决策的透明化监管,有效保障人才在用人主体中对影响其工作分配、报酬计算、绩效评估等关键算法的知情权、协商权和救济权。落实国家《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及配套措施,在劳动安全卫生、公平合理报酬支付、职业伤害保障、休息休假权利等基本权益方面织密扎牢防护网。赋予劳动者更多工作自主权与时间支配权,消除人才求职入职中关于规章制度不健全、服务保障不足等问题的后顾之忧,着力增强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实现价值创造的愿望与韧性。
实现技能学习与价值实现的相得益彰。传统教育体系与技能培训内容对新技术、新业态的响应存在一定滞后,学非所用、用无所学的问题成为制约人才自我技能提升的关键。一方面,以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为引领,不断完善高水平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强化跨学科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设置更多跨学科专业和课程模块,将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与跨区域、跨院校、跨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转换贯通起来,及时回应科技创新驱动下对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转型升级的需要。
另一方面,不断强化高校与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桥梁,在建立“精准识别需求—多元主体供给—效果科学评估”的培养价值导向基础上,提升实践教学、科研训练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比重,以具体项目定制培训内容,紧密围绕产业需要设计培养方案,打破传统意义上人才培养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单学科单向度、重理论轻实践、交流少协作低的“孤岛化”现象。
统筹自主创新与开放互鉴的有机统一。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才价值的涌现既要在巩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基础上展现天下英才的创新创造伟力,又要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开辟崭新价值实现平台。一方面,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彰显新质人才力量在多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主体地位,深刻揭示智能化、数字化场景中创造性思维、复杂决策能力的重要性。要坚定不移地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丰富应用场景的独特优势,为广大人才在新质生产力的广阔天地中释放创新潜能、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最可靠的依托。
另一方面,以更加开放胸怀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动参与国际技术标准、产业规则、数字治理规则的制定与完善,为全球发展积极贡献我国高素质人才的智慧与方案,推动人才这一先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发挥人才交流、集聚的重要驱动作用。创新驱动作为全球发展倡议的核心理念与原则之一,与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密切相连,新质人才队伍以科技赋能倡议项目库落实,通过清洁能源技术、可持续现代农业技术等合作推广,提升发展中国家资源利用效率,缩小数字鸿沟,加速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人才在国际舞台中实现价值塑造提供了机遇。
【2024—202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建‘一带一路’视野下河北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路径研究”(编号:HB24ZZ00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