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

非遗传承视域下家校社“教联体”协同赋能 思政育人的创新路径与探索

□轩希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创新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破解教育孤岛效应的关键路径,正通过“教联体”模式重构育人生态系统。本研究立足非遗传承的文化根基,探索家校社“教联体”赋能思政育人的创新机制,既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教育实践路径,也为思政教育突破形式化困境提供文化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非遗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与文化自信,将其融入思政育人体系,能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温度。探索“教联体”模式下的协同育人路径,既是响应国家文化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动实践,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校社协同赋能思政育人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非遗传承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呈现出多维度推进态势,各地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协同育人模式。中小学普遍在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中融入非遗内容,如在语文教材收录《剪纸的故事》等非遗主题课文;职业院校开设非遗技艺传承工坊,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活动开展呈现“校内实践+校外体验”的立体化格局,校园非遗文化节、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等活动覆盖率超过65%,部分地区开发“非遗研学路线”,组织学生探访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

这些实践在课程创新、活动设计、机制构建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在资源配置、主体协同、评价体系等方面仍存在深层次矛盾,急需通过系统性改革破解发展瓶颈。

“教联体”协同赋能的创新路径构建

构建非遗传承视域下家校社“教联体”协同赋能思政育人的创新路径的构建既尊重非遗活态传承的规律,又契合思政育人的内在要求,通过多元主体的深度互动、课程内容的系统重构、实践场景的创新创设,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思政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一、非遗思政课程体系的开发

构建“基础+特色+创新”三级课程模块,形成覆盖不同学段、贯穿成长全程的非遗思政课程体系。基础模块侧重非遗文化通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特色模块突出地域非遗资源与校本课程创新,创新模块聚焦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创造性转化,三者相互衔接、层层递进。

基础课程模块以非遗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普及为核心,开发《非遗中的中国精神》《传统技艺与工匠精神》等通识课程,系统梳理非遗文化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敬业奉献等价值理念。小学阶段通过非遗故事、童谣传唱等形式培养文化认同,中学阶段通过非遗历史背景分析、价值内涵解读培育家国情怀,大学阶段通过非遗与现代文明比较研究增强文化自信。

特色课程模块立足地域非遗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辨识度的校本课程。如浙江绍兴围绕黄酒酿制技艺开发《黄酒文化与工匠精神》课程,福建泉州结合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设计《红砖古厝中的文化传承》课程。课程内容突出非遗技艺与当地历史文化、革命传统的结合,形成“一校一品”的非遗思政课程特色。

二、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

“非遗工坊的实践育人模式,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构建真实、立体、互动的思政教育场景。非遗工坊提供沉浸式的技艺体验,研学实践创设行走的文化课堂,数字展厅打造无边界的学习空间,三者协同发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体验中培育思政素养。

非遗工坊建设采取“校内+校外”双阵地模式。校内设立微型非遗工坊,配备基础工具与材料,由非遗传承人定期驻校指导,学生通过“拜师学艺”的方式参与非遗技艺制作。

挑战应对与优化路径

一、协同育人面临的主要挑战

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结构性短缺,兼具非遗传承能力与思政教育素养的“双师型”教师占比不足8%,非遗传承人普遍缺乏教育理论素养,学校思政教师对非遗文化的系统认知不足,师资能力难以支撑深度融合需求。

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发达地区已实现非遗资源数字化展示与共享,而欠发达地区仍面临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师生数字素养欠缺等问题,技术赋能协同育人的区域差距持续扩大。

二、优化路径

师资培养体系构建需实施“三维赋能”计划,开展在职教师专项培训,组织思政教师与非遗传承人“结对互学”,建立“非遗思政教育名师工作室”,支持教师开展融合教学研究,开发特色教学案例,形成专业引领梯队。

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应设计“四维评价”指标,从文化传承度、思政融入度、协同参与度、育人实效度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模型;建立家校社三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定期开展协同育人成效评估,将评价结果作为资源配置与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

[本文系天津市2025年天津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研究专项课题:《非遗传承视角下,家校社“教联体”协同赋能思政育人的创新探索》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240)

邮 箱:abcd518@126.com

2025-09-30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80661.html 1 非遗传承视域下家校社“教联体”协同赋能 思政育人的创新路径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