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黎明 谢飞
在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需突破传统范式,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基于此,本文针对高校思政与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实践路径展开研究,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师资队伍四方面展开阐述,旨在实现思政教育价值引领与新质生产力所需创新能力的协同培养。
关键词:高校思政;新质生产力;融合路径;课程体系;实践平台
当前,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正深刻重塑经济结构与产业形态,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全新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育主阵地与思政教育核心场域,其思政工作若仍局限于传统模式,将难以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推动高校思政与新质生产力融合,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国家战略、赋能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因此,展开对高校思政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实践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打破传统思维定式
树立“价值—创新”双引领导向
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需要高校输出兼具正确价值观与强创新能力的人才,二者在目标上存在协同空间。高校需打破“思政与创新割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固有认知,将价值引领贯穿于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第一,思政教学中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展示我国在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发展现状,讲解人工智能企业赋能传统制造业的事件信息等,让学生对我国新质生产力有更为清晰的了解,进而坚定理想信念。第二,促进专业教育和价值导向相结合,教师要带领学生将个人理想方向和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奠定思想基础。
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促进“思政—专业—产业”三结合
课程体系是高校思政与新质生产力融合的核心载体,学校需重构“思政—专业—产业”三结合的课程体系。第一,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挖掘并运用学生的道德观要素,例如,在人工智能这门科技类专业中,可以把中国AI自主发展史引入课堂,培育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第二,按照产业的需求设置课程,把企业的专家带入课程设计中,把新的生产力的相关要素(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材,例如,把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新知识体系引入到智能制造专业中。第三,形成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的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也就是先用思政课给学生奠基价值观念,再由专业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接着是产业实习课提高学生的实战本领,实现思想政治铸魂、专业知识铸根、产业发展铸力,保障其学习过程的信仰坚守和本领练就同步。
搭建实践实训平台
推动“校内—校外—云端”三联动
实践实训是高校思政与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关键环节,学校需搭建“校内—校外—云端”三联动的实践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场景。第一,搭建校内训练平台。学校可在校内建设基础训练平台,比如,为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师生互动,设立“导学思政下午茶”,通过学术交流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方式提升育人效果。建设新质生产力体验馆等,在校内开展各类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围绕红色文化打造数字ID,结合乡村发展需求设计智慧农销电商平台等,让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在应用中深化价值认知。第二,建设校外实践平台。校外平台主要为产业的真实场景,学校可和新质生产力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比如和新能源企业合作,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参与技术研发;和智能制造企业合作,让学生进行生产优化项目等,让学生在参与中锻炼创新实践能力。第三,完善云端平台。云端平台为线上数字平台,学校要将优质实践资源整合到线上,包括产业案例库资源和创新挑战赛资源等,让学生打破时空参与新质生产力项目,锻炼综合能力。
加强建设师资队伍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是高校思政与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实施主体,学校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思政育人”与“创新指导”的综合素质。第一,强化思政育人能力培养。学校可开展思政教育专题培训和跨学科教研活动等,让教师参与交流,逐渐掌握课程思政设计方法,提升思政教学能力。学校联合地方政府设立培育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研修基地,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实践活动,增强教师的理想信念。第二,提升新质生产力认知能力。学校可组织教师进入创新改革样板企业进行锻炼,参与管理企业实际项目,了解产业技术前沿发展动态等,将这些所学经验带回学校,传授给学生。教师可以和企业员工共同进行科研项目,围绕产业实际问题展开科研,将项目资源转化为教学、科研资源,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其核心在于以价值引领赋能创新能力培养,以创新实践深化思政教育成效。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要打破思维定式、重构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建设师资队伍,为二者融合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框架。在今后创新实践中,学校要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将高校思政与新质生产力融合理念服务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持续探索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融合模式,为实现“三全育人”到“五育并举”提供了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