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师范类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发展研究

——以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刘婷婷

引言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与《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出台,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机制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人才培养需紧密对接幼儿园实际需求,而师范类高职院校作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主阵地,其产教融合水平直接影响幼儿教师队伍的质量。

然而,当前国内外关于产教融合的研究多聚焦于工科、医学等领域,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针对性研究较少;从区域看,河北省作为教育大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产教融合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研究多停留在政策解读或经验总结层面,缺乏系统的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在此背景下,以河北省典型师范类高职院校(邯郸幼专)为样本,开展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研究,对提升区域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质量、完善产教融合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产教融合研究起步较早,理论体系较为成熟。美国“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模式强调企业与高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生交替参与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体,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形成了“工学结合”的标准化流程。在学前教育领域,OECD(经合组织)报告指出,发达国家通过建立“高校-幼儿园-政府”三方协同机制,确保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高度匹配。

二、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产教融合研究始于21世纪初,早期以理论引介为主;2017年《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颁布后,实证研究逐渐增多。关于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王雪(2021)指出,当前高职院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校企合作形式化”等问题,需通过课程重构与机制创新突破瓶颈;李芳(2022)以长三角地区5所师范类高职院校为样本,发现校企协同的关键在于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如共建实训基地、共担师资培养成本。但总体来看,针对河北省区域特征与师范类高职院校特殊性的研究仍显不足。

研究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Schultz)提出,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培训等投资形成的知识、技能与健康水平,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本质上是对“准幼儿教师”这一人力资本的定向投资,通过企业与院校的协同培养,提升学生的岗位适配能力,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重螺旋理论。埃茨科瓦茨(Etzkowitz)与雷德斯多夫(Leydesdorff)提出,高校、企业与政府通过互动形成“三重螺旋”结构,三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在学前教育产教融合中,高校提供知识与人才,企业提供实践场景与岗位需求,政府则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协调,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

选取邯郸幼专学前教育专业2020—2022级学生(n=200)、专任教师(n=50)、合作幼儿园管理人员(n=30)及企业代表(n=20)为调查对象,覆盖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核心环节。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学生版、教师版)与访谈提纲(幼儿园版、企业版),问卷信度α系数为0.82,效度通过专家评估(Kendall协调系数0.78)。

三、现状分析

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脱节。调查显示,68%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实际工作需求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公共基础课占比过高(约35%),专业核心课(如《幼儿园游戏设计》《儿童行为观察》)课时不足;实践课程多为“集中见习”,缺乏“跟岗实习—顶岗实践”的递进式设计;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仅22%的课程融入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22修订版)的新要求。

实践教学:深度与广度不足。实践教学是产教融合的关键环节,但当前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实习基地数量有限(每所合作园平均接收5—8名学生),难以满足全员覆盖需求;其二,实习指导教师配备不足(1名校内教师指导20—30名学生),且多数指导教师缺乏幼儿园一线经验;其三,实践考核以“出勤记录”为主,缺乏对“师幼互动质量”“活动设计有效性”等核心能力的量化评估。

校企协同: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协议层面”,尚未形成稳定的协同机制。63%的企业表示“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主要原因包括:缺乏税收减免、荣誉认定等政策激励;企业投入的时间与成本(如教师培训、设备共享)难以获得直接回报;校企双方在“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等关键问题上沟通不畅。

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短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仅35%(低于教育部要求的50%),且多数教师缺乏幼儿园实践经历(平均教龄5年以下的教师中,仅12%有1年以上幼儿园工作经验);企业导师(幼儿园骨干教师)参与教学的频率低(每学期仅2—3次),且缺乏系统的教学能力培训。

师范类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优化策略

一、政府层面: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统筹

完善制度保障。出台区域性产教融合实施细则,明确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权责利,如对深度参与的高校给予生均经费补贴,对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建立“学前教育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将参与人才培养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搭建协同平台。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联合高校、幼儿园、行业协会成立“学前教育产教融合联盟”,统筹区域内实训资源、师资培训与课程开发,避免重复建设。

二、企业层面:深化参与深度与资源共享

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合作院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与教材,将幼儿园真实项目(如环境创设、活动设计)转化为教学案例;设立“企业奖学金”,激励学生参与实践。

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企业开放园所资源(如功能室、教具),与高校共建“教学型幼儿园”,实现“教学—实践—研究”一体化;引入企业考核标准,将学生在园表现与实习成绩、就业推荐挂钩。

三、院校层面:创新机制与提升能力

重构课程体系: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拓展课”模块化课程,融入幼儿园真实项目(如“幼儿园班级管理”“儿童心理干预”);推行“1+X”证书制度,将幼儿照护、绘本阅读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课程。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鼓励教师参与幼儿园课题研究;设立“企业导师岗”,聘请幼儿园特级教师、教研员担任兼职教授,定期开展教学能力培训。

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将企业评价权重提升至40%,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引入第三方机构(如教育评估中心)对产教融合成效进行年度评估。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邯郸幼专为样本,系统分析了师范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典型案例提出了“政府—企业—院校”协同优化的策略。研究表明,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打破主体间的壁垒,通过机制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与利益共赢。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对比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院校的产教融合模式,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产教融合体系提供更丰富的实践依据。

[本文系邯郸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2024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为:ZJG2448。]

(作者单位: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邯郸056001)

2025-09-30 ——以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80656.html 1 师范类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发展研究